深圳"土改"再出重大举措 "农地"入市可建养老院安居房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化解“农地”目前尴尬局面
高度城市化之后土地空间不足,不仅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民生项目、基础设施落地的掣肘,因此盘活土地存量一直是我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圳土地管理的鲜明特色是,尽管名义上所有土地完成了国有化,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土地并没有完成相关手续,实际上仍掌握在村集体和股份合作公司手里,在寸土寸金的当下,这部分土地的利用呈现出粗放、低效、落后的状态。如何推动“农地”入市?政府管理部门在完善政策、合理分配利益上想了很多办法,来化解这批“农地”所处的“政府拿不回、集体用不了、市场用不好”的尴尬局面。
2012年5月,深圳成为全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城市,6个月后深圳就宣布放开“农地入市”,2013年12月首宗“农地”入市的案例在宝安福永诞生。之后,政府部门开始筹划农地入市进入民生领域建设的方案。市规划国土委此次同步出台的《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和《关于促进安居型商品房用地供应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就为农地入市后的用途开辟了新领域,可谓深圳“土改”的又一重大举措。
破解“一张养老床贵过一套房”
2014年4月,深圳推出两块土地在全国首次作为养老用地挂牌出让,最后分别溢价6倍、7倍以4亿元和2.8亿元的价格出让。业内人士大致计算的结果是,一个床位的固定投资达到113万元,一个床位基本成本达到每月11000元。一时间,社会上“一张养老床贵过一套房”、“富人养老”的议论甚嚣尘上。根据市民政部门的规划,我市在2020年前将建养老床位2.5万张,而在2011年养老床位才不到4000张。
根据《暂行办法》,我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采取三种方式供应:市、区财政全额投资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由市民政部门申请,报市政府批准后,可以采取协议免地价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为市、区政府,实际使用单位为市、区民政部门;产权归政府、引入社会资本举办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由市民政部门申请,报市政府批准后,可以采取协议免地价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为市、区政府,实际使用单位为市、区民政部门,由市、区民政部门通过公开方式引进社会资本经营;社会资本举办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面向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采取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土地使用权。
这也意味着,除非是纯粹由社会资本举办的养老院,大部分养老服务设施将采用协议免地价方式获得土地,避免了“一张养老床贵过一套房”的情况出现。
热门推荐
更多>北京首批自主培养“空中警花”单飞
精彩热图:西湖上的“西兰花”
北京警行首批女飞行员“秀首飞”
河南多地突降冰雹 大如鸡蛋
中外动物专家为我国仅存一对百岁“斑鳖情侣”作人工授精
中俄举办北京—莫斯科专家、老兵视频连线活动
“看见蓝嘴唇”公益摄影展在京开幕
泰拳巡回展演庆中泰建交40周年
“蜡笔小新25周年纪念特展”在京举办
西北大现代学院大二男生用纸折"大白" 心比女生细
第四代“周恩来号”机车换型上线 见证中国铁路发展史
南宁惊现“桥贴贴” 上演桥楼亲密“接吻”大战
交警为减轻车祸伤员痛苦 托举其3小时
中国方阵参加俄罗斯举行红场阅兵夜间彩排
西安247名中学生体验“古今合璧”成人礼
西安一女子推婴儿车横穿马路被撞身亡
广西:一次“碰瓷”的全过程
济南千人同时美容创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