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欲建有轨电车 山城交通工具"七十二变"你见过几个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小编和你一样,很期待坐上有轨电车的那一刻。但那一刻,有没有人记得,从上世纪至今,重庆的市民们是坐着什么交通工具,穿行在大街小巷里?尽管那些交通工具不停地变化更替,但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印记,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足迹。
1916年:滑竿——为适应重庆地貌特改良发明
谈起老重庆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会想起著名的“滑竿”,这种用竹木制成,形制简单的小轿,有“老重庆出租车”之称。其实在“滑竿”之前,还有一种类似的“街轿”。民国5年(1916年),重庆城区已有轿行108家,轿子2200顶。只要是在城墙以内,不论到什么地方,费用都是25个铜钱。随着“街轿”数量增多,重庆人琢磨着怎样让它更轻便、更适应重庆,“滑竿”就诞生了。
1929年:黄包车——出租车“板板钱”由此来
1929年重庆建市,随着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竣工,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黄包车逐渐取代轿子和滑竿,在山城风行一时。最早的这一批黄包车共18辆,起步价铜板1000文,每加一段多交800文。发展到后来,租车行比比皆是,车夫去租车,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钱,称之为“板板钱”。解放后,重庆街头的黄包车逐渐消失。
1933年:柴油客车——票价可买10多碗小面
9月20日,重庆城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开始经营第一辆柴油客车,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
1938年:渡轮——鼎盛时日均客量30万人次
1月1日,重庆主城第一条轮渡航线从储奇门至海棠溪开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市民过江首选交通工具。上世纪80年代,繁忙的航线早上5点就开航,不到10分钟就是一班,直到晚上10点才收航。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30万人次。如今,主城区轮渡只有朝天门至江北嘴至野猫溪一条线了,半小时一班,但入不敷出。
相关报道
- 宜家拒绝“蹭睡” 重庆商场暂未接到总部指令
- 重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再扩围 4万企业受益
- 重庆8岁女孩患上罕见脑溢血
- 清明三天假期779万人次逛重庆 旅游收入超42亿元
- 全球最拥堵100个城市 重庆排第12位
- 世界最长风筝亮相重庆武隆2015国际风筝放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