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门办会走市场之路
青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原则上,地方财政不直接投入世园会筹办,所需资金全部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为此,经市政府国资委批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标准,成立了国有独资的青岛世园(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世园会的资金筹集工作。着眼于世园会多渠道融资和世园集团后续发展,确立了“投入在园内、效益在园外”的总体要求和“立足眼前建世园筹措资金,着眼未来建新区做大做强”的战略思路,以世园会及周边区域为核心,规划建设194平方公里的世园生态新区。通过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费返还、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政策,筹集世园会建设的启动资金和后续发展资金。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工程类、土地开发整理类、产业类、管理类、规划类五大类重点项目,通过信用担保、资产抵押等方式,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融资。下一步,还将争取通过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从而实现资金平衡。
注重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广泛宣传推介青岛世园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青岛世园会的品牌效应,吸引各类知名企业参与赞助合作。比如,与中国太平保险、山东航空公司等20多家企业签订赞助协议,引进了由公司自主经营的索道项目。同时,做好世园会形象标识开发,建立具有青岛特色、世园特色的特许商品体系,已设计开发特许产品近千种,开设网络旗舰店和特许经营店数十家。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票务体系,科学制定票务政策,门票预售正式启动,预计展会期间有上千万人前来参观,将带来可观的门票收入。
严控建设规模走实用之路
青岛世园会规划设计“两轴十二园”的基本空间结构,按照简约实用的原则,统筹安排场馆布局和建设规模。针对园区地形复杂、植物多样、水系众多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并合理利用现状自然资源,场馆建设以实用、可持续发挥作用为准则,通过科学论证,实施“瘦身计划”。重点在满足总体功能的前提下,将内容雷同、功能相近的场馆进行整合,如将青岛馆和青岛展园相结合,不再单独建设青岛馆;充分发挥主题馆、植物馆、园艺文化中心等场馆的展示功能,不再单独建设园艺博物馆。实施过程中,在确保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基础上,对世园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进一步控制投资费用,多个项目通过调整设计降低了投资。充分利用原有建筑资源,如将原天水路小学建筑改造升级为国际园接待中心,既保留和延续了原先的文化历史脉络,又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建筑的功能。园区内的花艺园综合服务中心、花卉保障基地、山地园服务性建筑,都根据展会期间需求,由常规化建筑改为模块化建筑,既保障了原规划的相应需求,又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
挖掘现有资源走本土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行“密植混交、乡土多彩、生态自然、碳汇平衡”的种植理念。结合园区及其周边景观现状,全部保留水杉、杜仲等原有行道树和自然生长的杨树、槐树、梧桐、枫杨等大树。新栽乔木、亚乔木按照本土树种优先、兼顾景观效果的理念,全部选用适宜青岛气候的全冠特选大树,如银杏、雪松、国槐、皂角等,减少养护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据统计,园区种植的乔木、亚乔木成活率高达98%。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将近几年近海泛滥成灾的浒苔制成无害化肥料,在园区推广使用,节约肥料费用。采用适合于草坪根系分布特性的自动喷淋灌溉系统,实现良好节水效果。挡墙选用施工过程中挖出来的石材砌造,并结合地形地貌用低成本打造龙脊梯田、龙园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