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长卷系起津门回忆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坐落于天津市中心的新影人摄影馆,每天吸引着许多前来拍摄婚纱照和时尚写真的年轻人们,似乎前卫新潮已经成为这里的标签。
然而,在五月,一个炎热而又普通的周六下午,几位中老年女性推开了它的大门,来参与一个集体摄影项目--“旗袍长卷”。
老式的高跟鞋,素色的油纸伞,脸上的妆容也要比平时精致很多,这些老人们对着镜子俯视、转圈、回眸,练习着不同动作来准备期待已久的拍摄。
身着碧色旗袍的刘景淳便是其中一员,她说:“时间过了去几十年,但是穿上它之后, 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多。”
“是的,时间好像都回来了,”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刚庆祝完七十岁的生日。
对于旗袍文化的现状,许多人表示担心,认为旗袍文化的断层将被持续,甚至旗袍也将不复存在。但是,已是中年的刘冰,这位天津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并且也是影相馆的经营者之一,发起了这个被命名为《国华—全球华人中国旗袍映象长卷》的影像项目。他自述到希望以视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中国旗袍文化的回忆与重视,同时向世界弘扬旗袍文化。
旗袍,一种贴身裹体的裙子,常被看做是代表中国女性的经典的国服,在20年代时,盛行于天津、上海,一度成为日常交际、庆典活动中流行的服饰,尤其被明星名媛所欢迎。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到文革时期(1966年-76年)的文化压制,旗袍就此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刘冰说自己对于旗袍的热情源于祖父,其祖父是一本天津当地老电影杂志的主编,非常着迷于明星旗袍摄影。受祖父的熏陶,关于这种传统女性服饰的记忆就一点一点地累计了起来。
同时,刘冰在电视采访的工作中也了解到很多关于旗袍的古老故事。
“旗袍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女性的个人解放,虽然她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旗袍的魅力不在,”刘冰说。
“我希望给这些旗袍爱好者提供一个场所,用我们的相机记录她们美丽的瞬间。”
根据这样的想法,刘冰的团队邀请了很多人参加到这个拍摄项目中——每个人需付260元(约42美金)以用来支撑项目的基本成本消耗。他表示陆续将会有近千人来参与者来进行照片拍摄,最终所有成品将被印在一幅长卷上,就如同中国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一样。
据了解,截至目前,500多名参与者,包括一些电视明星、名流和白领,已经完成了拍摄,其年龄跨度从4岁到80岁。
张景琳,57岁,现今是一名天津老年大学的学生。拥有30多件旗袍的她,希望将它们展现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
“只是能穿上的机会很少。”
粉色的丝绸准确地把张景琳的身材修饰到极致,兰花的刺绣,正好环绕在她的腰间,看上去像是男人的纤指轻敲着自己的爱人。
63岁的王得月,也是来参加这次拍摄的。她对妈妈遥远的记忆,使这次活动对于她尤为意义深刻,“我妈妈去世很早,我对她的思念永远凝结在这一张她穿着深褐色素格子旗袍的照片。” 她将照片递给了记者。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拥有为自己定制的旗袍”刘冰说。刘冰惊讶于人们对于这个项目的反映,“我们已经接到了许多来自海外的华人的邀请,希望我们把这个活动办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这次推广天津旗袍文化的过程中,刘冰一直与当地一名汉服设计师合作。房子,这名有着15年中国传统衣着缝制经验的设计师,以独特的刺绣工艺得到业界的认可。
“使我很惊奇的是, 年轻人几乎占据了拍摄旗袍影集参与者的近一半。大多人都是和自己的母亲、祖母来的,”房子说。为了保障项目参与者能身着不同样式的旗袍,她每天都要草绘出新的旗袍设计以满足拍摄需求。
刘冰告诉记者项目将被分成几个阶段进行,计划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展出1000人的长卷成品。
“但这不是结束,”他说。
“一切才刚刚开始。”
热门推荐
更多>图片故事:重庆61岁老人的黑天鹅情缘
青岛胶州湾部分海滩遭泄漏原油污染
国家地理读者最佳摄影作品公布
深圳地铁乘客闯入服务亭抡椅子砸票务员
郑州义工组织冬至请700环卫工人吃饺子
苏格兰湖面出现“飞盘”冰
重庆“光猪跑”迎冬至
南宁惊现梅花桩迷魂阵 100米盲道12个桩等你撞
成都86岁婆婆寒风中卖鸡毛毽为儿子赚医疗费
北京: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
安徽一家六口铊中毒浑身疼痛 疑遭投毒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2月13日—19日
各国美女长啥样?好奇女子请全球编辑P照片效果迥异
拍《绝地逃亡》翻艇 成家班摄影师葬身怒海
家人为16岁少年买16块广告牌庆生
北京:中国车模国际交流赛
哈尔滨:世界最高、最长、占地最大的大型雪塑完工
盘点2014年度全球13种最糟糕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