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搭平台建机制 聚人才育生态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中关村示范区展示中心

象征生命的中关村双螺旋

中关村创新大街
过去一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所肩负的使命重大而艰巨。
这样的感受,在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后变得更为强烈。
2013年9月30日,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中关村,这里正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上中央领导就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诊断,给中关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领导还殷切期望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海淀作为中关村示范区的核心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率先拿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新突破,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说。
勇气与豪言扬帆在前,坚定果敢的实践紧随其后。近期,中关村核心区密集发布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等多个整合创新创业资源的新载体,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助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组合出击,一幅海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蓝图崭新呈现。
搭平台:
三大平台撑起创新高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政府该做什么?海淀园的回答是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对企业和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公共服务。2014年,海淀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创新创业三大服务平台。
有了大量前沿技术,却因为资金、信息、渠道匮乏等原因而长期束之高阁。为了激活沉睡的专利技术,海淀区上线了全国首个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全领域的在线交易平台——中关村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登录网站点击“发布信息”,填写专利名称、类别、行业分类、参考价格,上传图片附件后,点击“发布”,仅用两分钟,在北京市一所市属高校从事农业科研的赵巍,就成功把业余时间攻克的一项专利技术基本信息传到了网上。如此一来,他的技术就能让全球各地的专利买家看到,并公开竞价购买。
过去,企业不知道如何“大海捞针”找寻到自己需要的专利技术,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也不知道自己的科研成果哪些企业想买——这样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今后随着“知识产权淘宝网”的上线将成为历史。为了促进沉睡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交易越来越活跃,海淀区同时出台了对专利商用化、企业购买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费的补贴政策。对企业围绕专利布局、挖掘、预警、评估、信息服务等购买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按合同额给予购买费用30%的补贴,最高补贴达50万元。
除了激活已有的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和研发者更有效地沟通,海淀区推出的另一个平台——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则是将中小创业者亟需的服务需求全部实现“上网”。想给刚刚创立的公司选择一个位置好又价优的办公地址、想加入某个产业联盟却不知何处联系、想租用高校的实验仪器不知道该找谁……中小企业只需登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网站,或者用手机登录其专用App,就能完成在线需求提交,让自己的需求一键抵达政府主管部门。
高度密集的全智力资源、科研资源,为中关村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提供了雄厚的资源支撑。平台由线上窗口网站“创驿网”和线下服务团队组成。其中,线上网站是一个“资源库”,企业可以搜索查询实验场所、服务机构,也可以在线交易洽谈、互动交流;在线下,一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和行业组织的院士、专家则会替企业“把脉”,帮助企业解答成果转化、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难题。
依托三大平台,核心区将进一步加快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力争早日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要素的聚集、辐射和扩散中心。
建机制: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潜能
将核心区打造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在中央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一年来,海淀园打破束缚,加快改革,不断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关村“1+6”“新四条”政策在这里推进,首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在这里实践。
孟景伟介绍,2014年,园区自身重点围绕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科技创业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四个方面,重新构建了核心区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并探索建立了核心区技术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机制,简称“1+4+1”政策体系。
9月,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在海淀成立,这也是北京市首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联盟。联盟将打破军用技术与民用领域间鸿沟,通过政府引导,建设军民融合资源数据库,通过鼓励和支持联盟内高科技企业与军队系统单位在项目预研和型号研制、生产、保障等方面进行合作,支持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加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部件的研发合作等方式,逐渐推动本市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度较高的技术领域实现两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国民经济激发更大的能量。
经过二十多年的创新发展,海淀园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为充分发挥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作用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区的合作共赢发展,海淀园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全新机制。
旅游包车、客运班车、危险品车辆、货车……这些商用车辆将不再是马路上的“孤岛”——在北京千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车联网技术的展示厅里,每个省市活跃在公路上的重点营运车辆都在接受实时安全监控,并且通过大屏幕实时显示在城市管理人员面前;在碧水源水处理技术的支撑下,即使在飞船中呆上十多天,存储用水有限,靠人体排出、洗漱的废水和飞船中的植物,也能实现水的“自给自足”……今后,这些源于中关村核心区企业的高精尖技术,将开始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2014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河北省秦皇岛成立,千方科技、碧水源、清控科创等六大项目签约入驻。除此之外,海淀园还与山东齐河、江苏溧阳、内蒙古赤峰三个区域签署了园区合作共建协议,并与丹江口、银川等地进行了沟通对接,海淀园正向着创新企业“园内开花、全国结果”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积极与国内兄弟省市开展合作的同时,对于旨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关村,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亦不可或缺。海淀园以全球视野布局谋划创新,加强创新的国际合作协同,积极推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目前,海淀园已经与以色列、美国硅谷等多个全球主要创新国家或区域建立了合作协同关系,中关村核心区正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此外,核心区正在结合修订完善“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加快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初创期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三支基金,强化对原创、源头、早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重要节点,提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今后,中关村核心区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及政策优化,加快整合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挖掘区域存量创新资源潜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核心区建设成为全球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发源地、聚集地和扩散中心,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生力军。
聚人才:
创新力量齐聚人才特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涵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源头活水。
上午9时,在北航软件学院就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戚清秀和两个室友,拿着自己的简历来到了北航如心楼大报告厅。此时,门口已经排起了几十人的长队。汉王科技、广联达、天云软件……40多家中关村知名科技企业“组团”来招聘,带来了400多个实习实训岗位机会。在需求表上,软件工程、云计算、交互设计等专业岗位,全部是在对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提炼、筛选出来最急需人才的专业。当天来到现场的上百名学生,大多都是像戚清秀这样的北航软件学院研究生一年级或者大三学生。尽管还有两年的时间才毕业,这些高校人才已经进入了中关村科技企业“捕猎”的视野范围里。经过三个月到一年的实训期后,学生们将有望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这是2014年5月份,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管委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后的第一场定向人才招聘会。在软件、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村核心区企业将与北航等名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
除了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幼苗,海淀园更在通过区域品牌人才培养计划吸引产业领军人才。
2012年起,海淀出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海英计划”,针对海淀区重点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化政策服务。
从具体政策内容来看,“海英计划”以人才成长最为关注的环境要素为切入点,为入选人才协调、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股权投资等实际困难,全面优化了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政策实施两年来,累计已有331人入选“海英人才”(其中创业领军人才155人、创新领军人才130人、青年英才46人),累计支持资金1.6亿元。后续非资金支持政策也在持续推进落实中,如为入选人才配租海英人才公租房,推荐创业领军人才所在企业参加海淀区初创期企业股权投资基金重点项目申报,与区相关部门共同推荐和协调人才子女入学,与海淀区委组织部共同主办面向“海英人才”的高级研修班等。同时建立了即时通讯渠道,对人才和企业反映的问题、需求等迅速反馈,加强与人才、企业间的联系和信息共享,促进人才间、企业间的交流。
除了高校、海外归国人才,海淀的吸附力已经触及到了全球顶尖技术人才。2013年8月,刚刚踏入百亿美元俱乐部的小米公司新近加入了一名员工——雨果·巴拉。这位褐色头发白色皮肤的“老外”无法不引起全球科技界的关注。他曾任科技巨头谷歌的全球副总裁,是手机系统霸主安卓的舵手之一,如今却被招至小米这家成立才3年的中关村科技企业的麾下。小米创办不到3年,就实现100亿元的销售收入。巴拉说,这个“神奇”的企业让他向往已久。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择木而栖。海淀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为纷至沓来的人才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充足养分,海淀集聚的创新人才,也必将给予海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丰厚回报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育生态:
市场、政府共育创业沃土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街道上,全球路演中心里已经在与大洋彼岸进行路演实况交流;一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在创业中遇到投融资、技术服务等资源需求时,无须四处奔走,走进一家创业咖啡馆,就能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到所需……2014年,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全国首个创业服务集聚区也正式在中关村落户。在中关村这片原本就集聚了众多创新创业主体的热土上,一个更加完善的创业微生态圈正在形成。
“2010年刚刚成立时,我们一年里接触的创业团队仅有200个;4年后,在我们的线上平台报道、线下展示平台亮相或者由我们向投资人引荐的创业团队却已经暴增到了上万家。越来越多优秀的创业项目诞生,这一切归根于一个原因——在中关村,创业变得更简单了。”作为最新入驻街区的创业服务机构之一,36氪创始人刘成城在开街仪式上颇有感触地说。
这一切创业生态变化,都源于海淀园在优化创业服务环境,营造创业生态体系上做出的努力。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在营造创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少了行政化的强硬“插花”,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培土”。
2013年,海淀区连续出台《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小微企业助力计划》两项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两项行动计划,时下海淀园“创业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每一个房间甚至每一张桌子,都能成为一家公司的注册地。
日前,中关村核心区公布了包括云基地、启迪孵化器在内的34个集中办公区名单。自2013年首批11家集中办公区授牌后,中关村集中办公区已累计入驻企业541家,当年新增入驻166家,为8家企业成功融资600万元人民币,50万欧元。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关村园区每年新创办高科技企业增到4000家左右。作为经济体、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细胞,创业企业“小苗”的踊跃生长,是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完善的硕果之一。
目前,海淀已经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和区级三级错位互补、协调联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未来,海淀将以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引导作用为导向,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将核心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有机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速涌现、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产业结构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沃土创业热土,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北京日报)
热门推荐
更多> 大雁塔上的拔草人(组图) 大雁塔上的拔草人(组图) 西安7000余名民警上街巡逻 全副武装保节日平安 西安7000余名民警上街巡逻 全副武装保节日平安 我国超高产水稻“Y两优900”实现百亩片单产过千公斤 我国超高产水稻“Y两优900”实现百亩片单产过千公斤 “追梦足迹”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大型影展在京开幕 “追梦足迹”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大型影展在京开幕 彩绘兵马俑首次大规模向公众展出 彩绘兵马俑首次大规模向公众展出 19世纪的美丽中国 19世纪的美丽中国
-  沈阳农民自制山寨"坦克"  失控轿车猛撞公交站台车毁人亡 失控轿车猛撞公交站台车毁人亡 英雄赞歌--首个烈士纪念日前寻访烈士家属 英雄赞歌--首个烈士纪念日前寻访烈士家属 网曝绥阳县宽阔镇中学生把智障人打吓跪地 网曝绥阳县宽阔镇中学生把智障人打吓跪地 湖南一景区现玻璃吊桥 垂直高度达180米 湖南一景区现玻璃吊桥 垂直高度达180米 济南儿童医院附近突发大火 浓烟滚滚 济南儿童医院附近突发大火 浓烟滚滚
 浙江一高速两辆载油漆大货车追尾 场面惨烈 浙江一高速两辆载油漆大货车追尾 场面惨烈 三亚湾海面现巨型“沙堆” 市民质疑其不靠谱 三亚湾海面现巨型“沙堆” 市民质疑其不靠谱 易建联自曝喜获一子 太太叫荆灵曾是模特 易建联自曝喜获一子 太太叫荆灵曾是模特 钢与火之舞 见证重庆主城最后的轧钢工 钢与火之舞 见证重庆主城最后的轧钢工 边防官兵与国旗界碑合影庆祝伟大祖国65周年华诞 边防官兵与国旗界碑合影庆祝伟大祖国65周年华诞 装甲兵工程学院的特色军校运动会 装甲兵工程学院的特色军校运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