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为深圳代名词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分析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4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专文《深圳:“创新之城”是如何炼成的》。文章指出,“章鱼”模式整合全球资讯,“孔雀计划”营造创新生态,令深圳营造了优良的创新环境,如今,创客的聚集、创客文化的兴起,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最时尚的表征。
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同比增长15.9%,连续11年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7件,居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近3年,深圳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36项国家科技大奖。在福布斯发布的“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5席。在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深圳两项研究成果入选。深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创新之城”,“创新”也成为深圳代名词。
文章分析,深圳的创新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是将改革创新作为立市之本、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同时,深圳有良好的产业链优势,降低成本,并探索构建了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文化营造全城创新氛围
文章指出,作为改革窗口城市,深圳率先冲破旧观念传播新思想,以一个又一个“第一”为中国改革发展创新探路,如发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在转型发展期,深圳再一次凭借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急先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
文章认为,深圳的移民文化为城市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如今,深圳已经是一个人口近1400万的大都市,95%以上的人口都是新移民。深圳移民带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和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原居住地的“不满足”,到深圳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文章分析,多元化的文化使得移民们既能保持各自的个性,又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形成了深圳文化开放和兼容的特性,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移民网络形成的“章鱼”模式,能够利用其发达的触角快捷高效地利用国内外资源,迅速获取整合各种最新信息,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热门推荐
更多>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4月11日-17日
2015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在京开幕
芦山地震重建:屋顶上的“LOVE”
天津实施全国首例儿童二次亲体肝移植 父母接力献肝救子
“华中第一高楼”封顶 情侣建设者楼顶浪漫求婚
内蒙古阿尔山惊现红色天空下泥雨
浙江温岭一工厂发生火灾 浓烟滚滚
北京沙尘暴后迎蓝天
沙尘暴突袭京城 市区能见度骤减
父亲为救子街头扮马让人骑:市民捐款无人骑
草根演员扮鬼子4年"死"6千次 曾遭游客殴打
七旬澳洲老太西安拜师学太极拳 坚持练习十五年
乐视超级手机首发 打造全明星阵容发布会
呼格案真凶赵志红今日二审 一审被判处死刑
《冰与火之歌》大型纸雕亮相北京王府井
捕鸟“天网”绕山头数圈挂满鸟儿尸体
温州矾山杜鹃花节一架子坍塌 多人受伤
大卫·霍克尼北大讲座 场面火爆临时加直播分场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50414/0023ae72898c1697034902.jpg)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img/attachement/jpg/site1/20150409/0023ae72898c16907132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