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走进了死胡同?

来源:人民网
2017-01-26 08:49:22

滴滴并没有做什么突然的决定,这不是急转直下的神转折,从一开始,它就是这样的滴滴。

它把互联网引入了出租车调度系统。这在某个意义上是做了件难得的好事。出租车本身是有电调的,但是各运营公司分立为之,对消费者来说要记各家的电话很麻烦,小池子里的叫车成功率也更低。

把跨公司的出租车信息统一到同一个平台,再由手机终端实现效率匹配,这是我们在初期感受到的滴滴后体验——的确是方便了。当然这不是滴滴的事迹,是那一批被吞并以及被死掉的打车软件养起来的用车习惯,滴滴活下来了,也是很了不起的。

试想如果期待出租车行业自行联盟做一个官方的APP,不知道要等到多久……这样的尝试一定是商业先行的。

之后的加价功能,理论上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商业运营。滴滴在其快车业务上也有逻辑相似的加价功能,旨在调节市场供需。这是从Uber身上学来的。

滴滴走进了死胡同?

但是原本Uber的加价,是基于“派单”模式,而不是司机“抢单”模式。实行双向选择后,实则引导司机倾向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反而拉低了系统原本想要实现的匹配效率。

问题更在于,滴滴把加价引入出租车这一社会公共交通领域。

出租车,是一种公共服务,其价格管理是一件关乎民生的事情。以前,上海出租车费调整,起步费、每公里单价上仅仅是加1元,都要在全市范围内开价格听证会,上海台新闻频道还会做专题采访,严肃询问一番市民:“你觉得加价了对生活有影响么?能承担么?”

尤以滴滴现在的规模,去年兼并Uber之后,滴滴正式成为网约车(包括出租车、快车等)领域的垄断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这么干就不负责任了。就好比中石油中石化也说,咱也根据市场供需,把油加往上提一提,5块怎么样?

当你的商业行为,能够撬动整个市场的时候,就应该同时考虑社会责任感。然而这件事说到底,不该再停留在滴滴手上。

和汽油、盐、水电煤一样,关乎出租车的价格,起码得是发改委监管的,不是一家企业说,“我们的加价是有倍数和总量限制的。”于是就合理了。结果来说,这也不是一句“坐不起就别坐”,可以撸平的个人选择困境。

这套“市场”玩法,用在公共事务上是顶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