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药山城探寻通化医药产业发展足迹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修正药业生产车间。记者 石雷 付平 摄
金秋时节,走进山城,再次叩问“通化医药”。
叩问的理由广为人知--通化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与江苏泰州并称“北通南泰”;
叩问的内容多数人却又不甚了了——通化医药两个“半壁江山”从何而来?
驱车300公里,大山越近,空气越清新,头脑的兴奋越难以抑制,一路激荡心胸的那组数字,也变得更活跃--2014年,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占全省医药产业52.6%;近三年,通化市医药工业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医药产业舞动龙头,撑起通化经济总量的半边天。
缘起——有那么一座山
第一眼,我们要好好看看山城所依傍的这座大山。
这里是长白山腹地,盛产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药物资源1133种,有人参、天麻、贝母、五味子、红景天等珍贵药材,总蕴藏量为20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中药之乡”,并与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四川的峨眉山并称中国“三大天然药库”。
大山聚宝,脚下生金。沿着当年参把头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通化人从大山中挖出的“第一桶金”就是人参。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掘活动距今已有1700多年,人工栽培人参的历史也有400多年。通化市是人参文化的发源地,该市的省级重点保护文化遗产——老把头坟遗址,就是保存完整的长白山野参采挖历史遗迹。民国时期,中国的人参栽培在通化已甚为兴盛。
遥想当年,在莽莽的原始山林,参把头们恪守着采参业古老的行规,忠厚守信、吃苦耐劳,一头扎进大山,寻参、挖参、出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群通化的新“把头”带着人参迈出了大山。
是谁迈出的第一步,无法考证,但这一步结结实实地踏在了通化医药发展历史的第一块基石上。
通化市副市长刘乃军对记者说:“靠山吃山,通化人做人参生意由来已久,但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开始走出通化,活跃在广东和东南亚一带。南方改革开放起步早,他们用人参换回了钞票,同时,也把南方先进的经营理念带了回来。”
风起大山,四面通达。人参的南行之旅,带活了通化人的脑瓜儿,培养了通化人敢闯敢试的开放意识。一时间,通化医药界群雄并起,李一奎、王振国、潘首德、修涞贵、王光远、关宝树……在通化医药的风云榜上书写着各个的精彩和传奇。
唤醒大山中沉睡的资源,从此,山城药香四溢。
兴业——走出那么一群人
长白天然聚宝,山城人杰汇集,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一群能人。
这些企业家优秀在哪?用刘乃军的话说,就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在他们手里经营几年,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王光远的通天酒业,一个制酒的小作坊,发展几年以后就能在香港上市;关宝树的大泉源,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乡镇企业,发展到纳税三千多万元;李青山的一洋保健品,一瓶看似不起眼的“元秘-D”,年销售额达到三个亿……
通化市工信局的同志对记者说:“在通化医药行业里,同行是冤家的现象从来不存在。”不但互相不拆台,这些“大佬”还经常小聚,来次“头脑风暴”,共商“药”事。刘乃军说:“他们掌握行业里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信息,在一起一碰,就能撞出火花来。”
火花溢处,通化医药品种得以井喷式开发。20年前,通化医药产品以滋补药为主,品种单调、科技含量低、市场容量小。现如今,通化可生产46个剂型4200多个品种,共有修正、斯达舒、新开河、东宝等13个中国驰名商标。
刘乃军说:“提出医药城建设20年来,通化市历经7位市委书记、7位市长,五届领导班子,但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都把医药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来抓。从九五规划开始,通化市实施年度计划,出台的产业政策,都对医药产业实施了强力的引导。”
一棒接着一棒,一环扣着一环。从1995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化市依托资源、产品和人才优势,确立并实施了“医药城”发展战略,经国企改制、资本市场运作,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年来,通化市医药工业每年平均以28%的速度增长,产值、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26年占据全省第一,产业总量连续四年占据全省医药工业一半以上。通化作为第一个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医药城”,先后又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中药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中医药产业展览交易基地……
抱团——打造一个“航母集群”
通化医药产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产业集群功不可没。
上世纪八十年代,通化医药企业大多依托长白山药用资源自发形成,仅有18户,属于低成本型医药生产。此阶段为产业集群形成的生产要素驱动阶段。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有所扩大,出现了生产专业分工,一批专司服务的企业专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通化医药带动了运输、仓储、电信等十余种行业的发展,较早地进入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资驱动阶段。
如今,通化共有医药规上企业100户,2014年底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66户,产值达100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1户。修正药业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医药行业龙头地位,连续4年位居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的前三甲,入列2015中国企业500强第252位。修正、东宝、万通、金马、茂祥等11户企业已经发展为集团公司,成为通化市医药企业的骨干群体。东宝、金马等5户企业独立上市,位居全国地级上市医药企业首位。
通化市不仅有医药这一条链,还衍生出相关的若干链条。比如医药包材企业,在通化不止一家,几家企业相互竞争,提升了活力,也生产出质量最优、价格最廉的产品。
集群优势显而易见。制药企业多,药材就在这里集聚。通化一天就从亳州运来十几辆大卡车的药材,每户药企都摊低了物流成本。
另外,集群式发展为通化培育出大量熟练制药工人。药企的工人以前每月挣到一千五六,现在达到三千。到农村去招工时,还得车接车送,中午管饭。
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集群内的灵动流转,令通化医药产业虽然庞大,但辗转腾挪尽显轻盈。
“产业集群最难跨越的就是投资驱动阶段,但我们已经跨过了这道门槛,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刘乃军说。
创新——造就一双腾飞的翅膀
在万通药业集团,记者遇见了32岁的陈亚双。8年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从普通操作工人干起,如今已是企业的高管。
且看一下陈亚双的创新成绩单--
2009年,陈亚双率领团队创新改造热回流提取工艺,让企业用3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目前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2010年,陈亚双的药渣中酒精回收、中药浸膏干燥、粉碎、中药材处理等创新项目,为公司节约资金近百万余元;
2012年,陈亚双着手企业“工业化4.0”改造项目。到今年底,企业提取车间和制剂二车间将实现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万通药业董事长潘首德说,这个创新成果可不得了,“提质降耗、减员增效、节能减排……算个账,每年能为企业节省四千万元左右。”
陈亚双只是通化医药产业创新群体的一个缩影。
10多年来,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再到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为通化医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3年,通化东宝药业自主研发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可生产胰岛素的国家,打破了外国长期垄断国际市场的格局,国外品牌被迫降价20%。
今年3月,通化东宝药业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及门冬胰岛素原料药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这是该企业继去年甘精胰岛素获临床之后第二个胰岛素类似物获得新药临床。
与吉林大学合作的市场独家生产的林蛙抗菌肽生物产品,是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拳头产品,今年预计产值3亿元。
创新生活力,生动力。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山城许多创新能力强的医药企业依然持续稳步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577.8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加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6.1%。
升级——迎来一个更美的春天
在一洋保健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传送带上的小瓶“方阵”,经灌装、灭菌、上盖、灯检、贴标、装盒……被直接运往仓库。董事长李青山递过来一瓶,记者品尝了一下,参味浓重且甘甜。这是短短几年销售额就达到3个亿的人参保健饮料“元秘-D”。
在万通集团清水丽人化妆品公司,记者看到了人参亮白柔肤水、人参养颜净白乳液、人参养颜精华等人参系列化妆品。“以长白山人参产业为统领,我们要打造中国化妆品民族品牌。”总经理牟善爽自信地介绍。
强化医药制造业的“长板”,补齐医药健康服务业的“短板”,大健康产业令通化人再次踏上发展的新路径。
什么是大健康产业?通化又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新格局?
今年7月通化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一个清晰的轮廓脱颖而出--以高科技含量和刚性需求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与制药检测仪器及设备、医药商贸与物流、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等领域。
多元资本,科技支撑,医药商贸与流通,健康服务体系……一系列举措为的是打造出一个“健康+n”的发展格局。
这种格局囊括了推进健康养老、健康休闲、健康旅游、医疗保险、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商业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开办老年病、康复等专科医院启动智慧医疗工程;拓展以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景点建设;打造以养生、美容、保健、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格局。
通化人从不缺少智慧和勇气,同样拥有信心和雄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通化人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精气神儿,“构建通化大健康产业”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实现,通化医药必将迎来一个“升级版”的春天!
热门推荐
更多>- 一往情深深几许?七夕寻觅光影故事背后的爱情箴言
-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 中国道协否认发谴责《道士下山》声明:对影片持包容心态
-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
- 工作也是围城 毕业三年你“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