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魅力绽放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10月16日至18日,在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上亮相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区,将让市民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专门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区面积约400平方米,展区位于孔学堂数字图书馆大门口。展区集中展示黔茶制茶工艺、古法造纸与活字印刷艺术以及蜡染、织锦、银饰、刺绣等贵州民族手工艺,让参会市民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市民叹为观“纸”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走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项目,在古法造纸与活字印刷艺术展区,通过实物展示以及现场演示的形式,再现贵州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参展市民近距离触摸与感知造纸造纸这一伟大发明的历史厚度。同时,展区还将还原复制活字印刷术这一古老的造纸技术,从而展示造纸这一伟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意义。
“这还真叹为观‘纸’啊!”陈先生笑着说。
宁化木活字作坊的邱志强20岁继承父亲独自接单,从事木活字雕刻印刷族谱近20年。他是福建省宁化县目前仅存的依赖木活字手工技艺为主的谱师。“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木活字作坊,关注活字印刷术。”
市民喜欢民族手工艺品
在民族手工艺展演区,刺绣、《蓝花叙事》等民族手工艺相关书籍与市民见面。
《蓝花叙事》是对贵州省民间蜡染的系统研究和解读,该书作者足迹遍及贵州乡野,系统地对蜡染、扎染、印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花”实物,进行深度研究和故事性解读。该项成果包括《手上的记忆》、《蓝花叙事》(上下册)等,从“蓝花”的世界去探究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核和形态,注重“蓝花”的仪式性符号结构、生活文化内涵,变迁中乡土文化与现代化都市互动交融的思考。
“我妈妈对民族手工艺品特别感兴趣,受我妈妈的影响,我也喜欢民族手工艺品。”张女士说。
现场正在刺绣的皮女士来自来丹寨县雅灰乡,她从十三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刺绣,现在已经是一位刺绣的专业人士。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刺绣,刺绣一件女士衣服,通常需要2到3年的时间。“现在年轻的女孩都不太愿意学习刺绣,我担心这门技术以后会失传。”她笑着说。现场,市民们纷纷停留在刺绣区,观看刺绣成品。
除了书籍展出,该展区还会搭建实景空间,由省内部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进行蜡染、织锦、银饰、刺绣等项目的活态展演,立体展示出版成果与创意设计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展区还会引进黔东南岑巩县的手工艺名匠,现场进行中国十大名砚之一——思州砚台的加工制作。
思州石砚选材考究,所用岩石色黑如墨,坚润如玉,色泽上佳,尤其是砚石上那一颗颗如铜钱大小的金星,金属质感强,犹如一方磨得铮亮的铜镜,光彩可鉴,这些金星经过巧妙的处理和加工,雕刻成鱼虫鸟兽的眼睛或花卉的花蕊,立体感极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思州石砚匠心独具、魅力所在的地方。
市民观看了现场思州砚台的加工制作,纷纷赞不绝口。
热门推荐
更多>- 一往情深深几许?七夕寻觅光影故事背后的爱情箴言
-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 中国道协否认发谴责《道士下山》声明:对影片持包容心态
-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
- 工作也是围城 毕业三年你“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