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昔蒲村石旮旯创造“绿色奇迹”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昔蒲村位于铜仁市印江自治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是印江县城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地,全村辖10个村民组1931人。其所处位置山高坡陡,曾因大肆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没有一亩稻田,很少的坡耕地是从石旮旯里刨出来的,石漠化面积一度达到5000亩,是印江石漠化最为严重的村。
2008年以来,该村群众不甘贫困,以生态修复、结构调整、增收致富为主线,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山上实施封山育林、山腰种植经济林、山下建设美丽家园”的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推动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金山变智山、智山变乐山,使曾经贫瘠的石山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智山乐山。2014年,昔蒲村石漠化面积减少40%,森林覆盖率达7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70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路沟池配套集流解决用水难题
“种粮全靠天长眼,天晴三日一把刀,旱上十日收不成。”昔蒲村背靠石山,群众生活、农业生产、果林浇灌、畜禽喂养等严重缺水,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艰难。村民田儒朝对缺水的日子记忆犹新,印江河从山脚流过,却灌溉不了村里的土地,村民只能“望水兴叹”。大早到河底挑水,早上用来淘米洗菜,晚上澄清后用来洗脸洗脚,最后还要用来喂猪喂牛。
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昔蒲村村民利用修建的水泥路面收集雨水,探索出“路沟池配套”的引水集流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长藤结瓜、路池果园”科学示范工程,着力改善地表集水功能,通过硬化机耕道、作业便道引水集流,“以路为藤”把降水引入蓄水池,“以池为瓜”沿途修建蓄水池,提高生产生活储水量,保障了农作物正常有效补灌。
用“土办法”因地制宜保土增地
“一遇老天下大雨,地上泥巴满山跑。”昔蒲村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土层稀薄,水土流失较重,耕地不断减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针对陡斜零碎的坡土,实施了“坡改梯”工程,利用铁锹、锄头等劳动工具,将一块块石头垒成土坎,把坡土改造成一块一块的梯土,控制和降低了泥土的流失。
针对裸露的石山,村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培土增地”工程,让石山变成耕地。加当湾组村民田银福将青草、牛粪一层一层铺进荒瘠的石窝、石缝,再把运来的黄土小心翼翼地覆盖上去,一脚一脚踩紧踏实。如今,他用石窝、石缝培土种植的9株柑橘,全部顺利成活。
调整种植结构打造“绿色银行”
“昔蒲村,岩柯箩,三年都不收,种红薯,挖疙蔸。”昔蒲村四处都是石旮旯,以往村民大多只能种植玉米、红薯,劳动成本高,收成微薄。2008年以来,村支两委按照“经果林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思路,制定了以经果林产业为主、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扶持大户、引领散户”的方式,引导群众在荒山上大面积种植大红桃、柑橘、红心柚、李子、蜜桔等经果林,让贫瘠的荒山变成生机盎然的绿色银行,打造了“家家户户种果树、一年四季果飘香”的经果林专业村。该村村民龙永亮以前是泥水工,在外一天收入200多元,2012年回到家里承包500'亩荒山,连片种植大红桃,带动4'户村民实现户均收入7万元以上。
几年过去了,以前的昔蒲村,如今旧貌换新颜,愣是在山旮旯里创造出了“绿色奇迹”,呈现了可喜的新变化。
石山变绿山。通过实施“坡改梯”“培土增地”等工程,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恢复流失耕地1100'亩以上。通过在山上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成以刺槐、柏木为主的防护林420亩,人工种植紫花苜宿、黑麦草、牛鞭草等190亩,柑橘、柚子、桃子、李子、樱桃等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人均经果林达1.4亩。曾经的石山荒山披上了绿色新装,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一幅幅“绿色画廊”,呈现出“一年四季春常在、春夏秋冬果飘香”的美丽景象。
绿山变金山。按照“以销促管、以管促改、以改促精”思路,以嫁接为主、引种为辅,实施精品水果改良工程,优化水果品种,提高水果产量。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印江保健柑”“印江红心柚”“印江西桃”等品牌,统一品牌、价格和销售,提高了水果的产值。通过采取“果蔬间作、果药同生、果禽共生”循环发展模式和“农旅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前“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现在全村家家有果园、户户有存款。2014年,昔蒲村经果林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金山变智山。金山为昔蒲村创造了财富,也让昔蒲村村民更加深刻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富裕后的昔蒲村群众更加重视文化教育,送子女读书成为全村群众更加自觉的行动,近三年,该村每年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在15人以上。在村支两委组织下,全村人自筹资金20余万元,成立“育才基金”,建成藏书2000余册的“农家书屋”,开展农技培训,家家户户都掌握了果树栽培、嫁接等技术,14名果农成为全县经果林种植“乡土专家”。
智山变乐山。采取“公司+能人+'农户”,筹资600万元建成“印江县林园古建奇石工艺雕刻观光健身娱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农家乐、花卉盆景、旅游工艺品等休闲养生项目;成立文艺表演队,经常性开展花灯、金钱杆等文娱排练和表演活动,举办乒乓球、篮球、拔河等体育比赛活动,让全村群众乐在其中。2010年以来,昔蒲村以“健康生活、欢乐旅游”“爱旅游、爱生活”等为主题,先后承办了“梵净山西线桃花节暨摄影大赛”“首届梵净山金橘节”等活动。仅2014年,就吸引省内外游客8.5万人前来旅游休闲。
昔蒲村通过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既坚守了发展与生态的底线,又走了一条兼顾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发展新路,实现了同步奔小康。该村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农村谋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建设绿色家园的示范,充分体现了:——石漠化治理与绿色生态结合实现青山常在。昔蒲村坚持以“绿色、生态、循环、高效”为理念,按照“山上实施封山育林、山腰种植经济林、山下建设美丽家园”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有效地推进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了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农、林、水、土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和保护的立体生态新格局,既有金山银山,又保护了绿水青山,真正实现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石漠化治理与林业经济结合促进群众致富。昔蒲村以“既要绿山头,又要富百姓”为目标,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林业经济,为群众开辟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增收致富新路子。生态产业既促进了石漠化治理,又成为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
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旅游结合建成美丽乡村。当地党委政府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旅产业、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统筹整合财政“一事一议”、民居改造、村庄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加快改善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等,集中打造了一批产业效益好、住房美观、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寨。
石漠化治理与乡愁乡音结合实现生态自觉。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尊重其首创精神,大胆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模式和经验,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要在注重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功能协调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既要加快新产业发展、发挥高效益,更要保护好自然生态,使山川更美丽,让群众记得住乡愁乡音、留得住美好记忆。(冯小红 李年鑫 罗思思)
热门推荐
更多>- 世界上最性感的脱衣舞娘
-
设计师给儿子做了一个会变形的蛋糕
- 世锦赛温馨一幕:“肇事”摄像师送博尔特手链 飞人竖大拇指
- 梅西的保镖当年抢过500家银行
- 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