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郝堂:藤椅蒲扇悠然哉 原汁原味郝堂村
郝堂村貌,几名村民在家门口聊天
人民网郑州7月30日专电脚踩青石板,移步莲花塘,古树荫下坐,笑待客上门。——这里,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郝堂村,2013年就因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而广为人知。
望得见的,是毛尖茶山,看得见的,是荷塘浅水,记得住乡愁的——是外出务工又回来的村民。
为什么这里是“美丽乡村”?许多游客到郝堂时都有疑问。
这是有说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不是刷白墙“涂脂抹粉”的加工美,而是具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乡村美,在这一点上,郝堂村无疑达得到标准。
几年前的郝堂,是典型的豫南农村,山清水秀,但经济贫困——人均8分地的水稻种植不够吃,大家上山采茶补贴家用,年轻人早早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条件好的三五家对住房修修补补,乍一看村落挺美,但生活却较为艰辛。
2011年开始,平桥区委、区政府开始对农民每平方补贴130元钱,并承诺可以政府贴息给每家贷款5至15万元,村民用这部分钱修葺了房屋,并根据政府请来的专家装修出了风格,改造了旱厕,修平了村路,村里美了,旅游的人也慕名来了。不少有头脑的人开始做点小生意,收入渐渐增加。
未雨绸缪,平桥区和五里店党委开始为郝堂规划——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是统一建设模样相同的社区,还是盖成风格一致的小楼?大家思考了很多。
最终,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拍板决定:按照“官员听专家的,专家听老百姓的”原则,根据村民各家需要来改造,不要大拆大建,不要急功近利,让村民自己也参与“修修补补”。
于是,另一番韵味的郝堂出现在大家面前。
村里转一转,河边瞅一瞅。现在的郝堂村民居,似乎是随意而建,有人选择高处俯瞰,有人选择临溪而居;有人用青石砌墙,有人用红砖垒院;有人选择改成饭店经商,有人只在土院摆放藤椅清茶……尽管没有什么章法,但让人觉得贴实。
“区里这个决定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以前建设美丽乡村,是官员、专家们要的美丽乡村,是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不是农民要的;第二个问题,大拆大建改变了村民们的审美,现在这种修葺,保留了农村原来的肌理,他们喜欢的风水和习惯的生活都得到了满足;第三个问题,新建的学校好,大家愿意把孩子送回来上学,慢慢都回来了。”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党委书记苏永华说。
漫步郝堂,让人感觉最深刻的是大伙儿的悠然。溪水边农妇哼曲洗衣,古树下老人藤椅半躺,夯土围墙内蒲扇轻摇,路旁书屋里清茶飘香。悠闲,不仅因为心里舒坦,更来自于兜里有钱。
“以前在湖南株洲也是开饭店,跟媳妇儿俺俩人一年赚20多万吧,现在饭店开在家里,收入能翻一倍……主要是家里在一起,全部都得劲儿了。”村里土著、“湘里乡味”老板袁德宏说,“不止我一家,整个村里不仅有以前的水稻、茶水,再加上这饭馆收入咋能不富?”
不仅是开饭店的,还有其他村民,因为郝堂村的建设,不少村民在自家门口修路时找活儿干,技术工每天能拿到200元,杂工也能拿到1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还有村里发展起来的产业,“公司+农户”,村里产的有机水稻每斤卖到8—10元的高价,村民们原本苦哈哈的“土里刨食”心理,逐渐变成“生产高水平食品”的优越感。村里房价上涨,不少外地人还争相来租做生意,村民们对生活更觉不急。
“有人劝我,给郝堂村做个广告,广告词是‘打造信阳市的后花园’,我不同意,为什么非要是城市人的花园呢,这里就是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村,按照‘美丽乡村让农民自己说怎么建’的原则,郝堂的美丽乡村现在是,以后更是。”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说着轻快地笑起来。(时岩霍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