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史学家王育济:第22届国际史学大会将光大国际主义的学术宗旨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史学家王育济:第22届国际史学大会将光大国际主义的学术宗旨
王育济认为,第22届国际史学大会将光大国际主义的学术宗旨。

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于今年82329日在孔子故乡山东举办,这是大会举办115年来首次走进亚洲。山东大学《中国历史评论》主编、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王育济认为,第22届大会的举办,将使大会所秉持的国际主义的学术宗旨得到进一步光大。

据本届大会山东大学组委会统计数字,第22届大会目前注册报名的中外历史学家接近2000人,注册参会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9个,突破了历届大会参会国家数量最高的记录。

“从最直观的层面讲,这么多国家的参与正体现了大会所倡导的全世界史学家广泛参与的国际主义理念。早在1913年第4届伦敦大会上,就提出了‘全世界史学家联合起来’的口号,这一口号将伴随着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在亚洲举办,将伴随着参会国家的突破性增长而获得更加完美的意义。”王育济说。

多年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办方国际史学会一直致力于将单纯的欧洲性的研讨会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的史学家组织。国际史学会主席Marjatta Hietala20131022日山东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曾经表示,第22届国际史学大会在中国举办之时,国际史学会成为全球性的史学家组织这个目标将会完全实现。

516日,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在大会百日倒计时贺信中说,第22届大会将展示历史学家们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或称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框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还将呈现他们在提升全球化历史和跨国界历史研究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尝试。

据王育济介绍,100多年前,帝国主义在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同时,也造成了更多的全球冲突。而各国历史学家最初发起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目的,就是从史学角度探索维护世界和平之策。

王育济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也是5年前中国申办第22届大会的推动者和参与者,目前是大会山东大学组委会的专家咨询组组长。他介绍说,大会成功申办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22届大会议题的讨论与制定,包括大会开幕式主题、大会主题报告,以及分会场议题等,共计150多场学术讨论。“这些议题都是在20112012年间邀请世界各国历史学家提供的,当时世界近50多个国家的史学会,包括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史学会都参与了议题的讨论,反映了大会在议题制定方面高度的国际性。”

对大会100多年来发展历程的研究,以及100多年来大会与中国关系的梳理,也是近几年来王育济和他的同事们为推动大会筹备和宣传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在新创办的《中国历史评论》中开设了有关大会的专栏,刊登了一系列反映和讨论大会的重要文献。回顾大会100多年的历程,王育济认为其灵魂与精髓就是国际主义的宗旨与理想,“这也是大会具有广泛国际影响,被誉为‘史学奥林匹克’的根本原因。”

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宗旨是“唯有以史为鉴,才能使各民族更加亲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1903年罗马第2届大会上,蒙森及其弟子佩斯提出“突破民族界限”口号。1913年在伦敦第4届时,大会主席普莱斯提出了:“全世界史学家联合起来!”1923年,第5届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为了弥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厮杀在史学家中造成的鸿沟,大会执行主席亨利•皮朗发表了一段名言——“没有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学家,只有一种历史科学”。大会经过100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始终秉持着“高尚的国际主义理想”,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历史学家提供学术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王育济说:“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是二战之后的70年间,来自敌对和冲突国家的历史学家总能在史学大会这个平台上,和平地表达他们的共识或异见。”

王育济指出,中国历史学家对大会所秉持的这种国际主义宗旨是高度认同的。“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悠久和深厚的和平主义传统。今天中国的历史学家同样珍重这一文化传统,并以此做为中国与大会接轨的最高准则。”

他认为,“光大和发扬大会的这种国际主义的学术宗旨,是提升中国史学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山东大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前提。”

516日在山东大学举行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的李伯重、北京大学的牛大勇、四川大学的姜生、山东大学的顾銮斋等学者都指出,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无论是西方中心论,还是东方中心论都是不可取的。作为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和主持人,王育济强调说,“中国史学家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有话语权,必须要关心和理解别人的话题。只有了解世界,才能进而为世界提供有价值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这样的‘中国故事’才能具有真实的国际话语权。”

所以,在王育济看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对中国历史学家而言,仍然要把推动国际学术的平等交流,推动中外历史学家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事实上,近100年来,无论是蔡元培、傅斯年、胡适,还是胡乔木、刘大年、季羡林,他们在推动中国参与大会时,都曾反复强调过‘预世界文化之流’,即向国际学术界学习,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科学。尤其是1980年开始,中国连续组团参加了第15届至21届大会,成为国际史学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力量,而中国史学也在这一国际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马克斯·韦伯的研究、环境史的研究、社会史的研究、冷战的研究,以及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史研究等等,基本上都是由参与大会而最先开启的。”

王育济说,从第22届大会的议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向国际学术界学习的必要。“例如,在大会设立的四个最重要的主题报告中,美国史学会提出并主持的‘历史学的数码转向’,就及时触及到了数字技术对历史学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巨大影响,而使我们感觉到了研究视野上的差距。”

王育济说,虽然对这一问题中国史学界也有讨论,但几乎不可能上升为国家历史学会的主题;若再进一步对比一下各国同行围绕着“历史学的数码转向”将要在大会上讨论的具体问题,如“维基解密时代的文献记录”“作为文献来源的社交媒体”“网页收藏:一种新的文献库”等等,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落后:就中国史学家而言,很难设想会将“网页收藏”作为“文献库”予以讨论,但接触到外国同行的这一议题后,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此类课题的价值与潜力。“总之,各国史学家在22届大会上所要讨论的这些内容,是中国史学家应该借鉴的他山之石,山东大学近水楼台,更应藉此而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

王育济介绍说,山东大学为筹备第22届大会已创办了《中国历史评论》,由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历史评论》目前正在与参加大会的各个国家的史学组织建立联系。大会前后,还要有计划的刊登参会史学家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而形成与各国史学组织和史学家的固定关系。”

516日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历史学”研讨会上,刘明翰、张广智、张顺洪、姜生、侯建新等学者对《中国历史评论》的发展思路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专家提到,《美国历史评论》早年曾借助宣传、研究大会而获得很大发展,进而成为国际顶尖级学术期刊。

王育济说:“《美国历史评论》的这一经验对《中国历史评论》显然是有启示的。”他也希望借助本次大会的推动,借助山东大学在国际化方面已有的良好基础和影响力,把《中国历史评论》办成一个中外史学家充分交流的平台,办成一个能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记者 赵瑞雪)

分享到6.79K
编辑: 黄硕标签:
和为贵 海星之死
中国WTO“保护期”到期?解读“保护期”的真正含义 手机汽车互联技术或成汽车行业未来趋势
颜龄测试一夜爆红 这些趣图告诉你How-old为什么这么火? 洛基入清宫韩寒遭换脸 哪些明星曾被PS大神玩坏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