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加大防灾设施建设:文昌91栋防灾楼已动工建设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海南加大防灾设施建设,完善救灾储备体系,创建减灾示范社区
筑牢防灾屏障守护美丽家园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通讯员 王剑
阳光明媚、万物生长、草木繁茂,去年遭超强台风“威马逊”和强台风“海鸥”连续袭击,给海南造成的巨大伤痛正在愈合。
“纵使台风吹垮了家园,洪水淹没了农田,却摧毁不掉深植在海南人民心中对安宁家园的追寻。”在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接受海南日报专访时表示,经历两次大台风灾害后,我省灾区群众生活得到保障,灾后重建也进展顺利。“灾害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为了更好抵御灾害,海南加大了对救灾物资储备和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修订了《海南省民政厅救灾应急工作规程》。”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苗建中希望公众能更加尊重科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伤。而作为政府部门,要不断推动减灾救灾的立法工作,逐步把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一道道防灾、救灾、减灾的防线,是守护我们美丽家园的牢固屏障。
民政救助
让灾区群众拾信心获新生
崭新的砖瓦房贴着大红对联,红色绸带悬挂门头,村民一脸幸福和喜悦。这是文昌罗豆农场新安村一处新盖房屋门前的情景。
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来时,距海边仅100多米的文昌罗豆农场遭受了严重的海水倒灌。新安村62岁的村民林书斌和61岁妻子欧荣兰居住的老屋,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变成了废墟。但让林书斌夫妇欣慰的是,灾后不久,政府建房的补贴款就到位了,老两口的新房开了工。
“灾害中,我们要确保所有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治疗、有地方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因超强台风“威马逊”和强台风“海鸥”袭击,全省600多万人受灾,2万多间房屋倒塌。民政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共投入救灾资金11.08亿元,救助受灾群众近250万人(次),恢复重建倒损房屋4万多间。
如今,被台风摧残过的家园焕然一新,记者近日回访曾经的重灾区文昌,在文城、翁田、昌洒、铺前、罗豆、公坡等乡镇,随处可见新建整齐的房屋。
“去年家里的房顶被台风打坏了,今年可以用这笔钱来补一补了。”在文城镇城南村委会六村,80岁的村民彭明寿近日领取低保金时,发现存折里多出了一笔600多元的补助金,老人欣喜不已。
省民政厅负责人介绍,为让受灾群众得到进一步保障,我省下发了1.3亿元的2014-2015年冬春救助资金。“国家考虑到海南去年遭受两次台风灾害的情况,救助资金较前一年增长了几千万元。”
此外,旨在增强农村居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能力,帮助受灾农户及时重建家园的农房保险试点工作也在我省展开。《万宁市2014-2015年农房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于3月18日实施,保险对象为全市范围内具有万宁籍农业户口且长期居住在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并居住在自有房屋的所有农户。
防灾建设
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全覆盖
“水火无情,自然灾害不等人,救灾物资补给,一分钟也不能耽搁。”苗建中全程参与去年两次强台风救灾指挥工作,在他看来,海南市县救灾物资的储备比较薄弱。“我们要保证灾害发生后12小时之内,救灾物资能够送到灾区受灾群众手中。”
苗建中表示,目前儋州市、五指山市、万宁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与已投入使用的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三亚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构成东、西、南、北、中全方位覆盖我省的综合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突发灾害尤其如此。对极易遭受台风、洪水、风暴潮、强降雨影响的海南来说,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刻不容缓。
5月7日,在文昌公坡镇北水村村中核心区域的一块工地上,工人们顶着烈日正对已初具雏形2层高的防灾多功能服务楼(又称防灾楼)加紧建设。“防灾楼关键时刻就是‘救命楼’。”文昌市公坡镇党委委员张新颖说,北水村的防灾楼将于7月底建成,以后如再遇灾害,这里可以安置全村需要转移的灾民。
张新颖回忆,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时风雨大作,地势低的区域泡水严重。因为村中没有防灾楼,居住在地势较低房屋内的村民只能转移至村中学校、村委会或地势高的村民家避险。“灾民们住得过于分散,我们派送救灾物资总是顾得上头,顾不过尾。”
这是文昌防灾楼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起,文昌市全面启动了防灾楼的建设,至今已立项108栋,动工91栋。“我们确保所有需要转移的灾民都可以安置在这里面。”文昌市防灾多功能服务楼建设办公室负责人郑为群介绍,108栋防灾楼分布在全市17个乡镇和两个农场,年内即可全部完工。
防灾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位于海口市友谊路的海南省救灾应急避难中心开工建设有2年多,现已完工,正处于最后验收阶段。据介绍,该项目是集公众应急避难、减灾教育培训、灾情信息管理、救灾技术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减灾防灾基地。投入使用后,将设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中心、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中心、公众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并配备防灾减灾相关专业器材及影音设备等。
完善体系
增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
“通知防风,网格员挨家挨户动员居民转移,转移危房群众,转移低洼房居民……”5月8日,震耳的广播声在海口凤翔社区居委会上空不停回荡。凤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少荣指挥撤离工作,工作人员一边带领着群众躲进安置帐篷一边喊:“不要怕,不要怕,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这是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凤翔社区开展应急救灾演练的一个场景。在李少荣看来,结合社区环境、居民特点和现有救灾减灾能力,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活动,可以有效“防患未然”。
凤翔社区设有综合减灾工作组织机构,搭建防灾减灾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网络化运作也很成熟。在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来袭时,凤翔社区网络预警巡逻小组发现一建筑工地塔吊严重倾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立即将情况上报,拉起警戒线,直到危险源排除。
“城乡社区作为抵御灾害的第一线,其防灾减灾工作最直接地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人身、财产安全。”苗建中认为,让公众更加尊重科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尤为重要,而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就是举措之一。据悉,今年我省计划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昌江等5个市县创建1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我们以往防灾减灾预案,一般按照14级台风来设定预案的,没想到去年的台风达到了17级。”对灾害的另一反思,苗建中认为去年很多工作在立法上没有跟上,现在已经得到了解决。
去年,海口市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时,原有的《海口市防风防洪应急预案》是基于水电基本通畅、通讯基本保障情况下的应急预案,且侧重于防洪,已不能满足强台风大范围破坏、大面积受灾下的应急响应需求。
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后,海口市在最短时间出台了针对强台风制定的全国首例应急预案——《海口市防御强台风应急总预案》,规定海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防御“海鸥”总指挥长,下设道路交通保障、通讯保障、供电保障、供水保障等11个小组,同时成立专家组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保障。《总预案》在“海鸥”强台风来临前启动,协同联动机制得到了有效发挥,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相信有了更坚固的“家园防线”,天堂海南岛将更加生机勃勃。
(本报海口5月11日讯)
热门推荐
更多>- “兔唇宝宝”重生之路后续 父母也想亲生骨肉(图) 西安邮电大学情侣毕业4年 重回母校拍婚纱照 云南镇雄鱼洞乡突发洪灾致2人失踪3人受伤 集镇断水断电 深圳暴雨路面地陷大坑 小车被卡“动弹不得” 图片精选:大连现“荧光海”奇观 2015南京妈祖庙会开幕
- 因家庭纠纷持刀行凶 斗门3岁女童被伯父砍成重伤 贵阳局地大暴雨 部分街道积水 广西一位母亲捡废旧品送养女读大学 图片精选:南京“爱情隧道”枝繁叶茂引游客 北京书市开幕 老年读者居多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日-8日
- 安徽阜阳船闸惊现军舰 “冻住再开挖” 南宁地铁工程成功运用冷冻法施工 沪指大跌2.77% 失守4200点 图片精选:解放军亮相俄阅兵总彩排 河北邢台一钢管厂起火引发化学泄漏 黄烟滚滚 气味刺鼻 中俄两国“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图片展”在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