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核心提示

2014年,我省狠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获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首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保“六个一律”举措作用明显。

2014年,我省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

刘晓静委员:突破资金瓶颈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贵州要建成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资金的依赖度日趋加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环保重点工程投资需求约629.5亿元,各级财政需补助约170亿元。但实际上,2011年至2014年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加上中央补助资金共计约14亿元,缺口甚大。

为了突破资金制约瓶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动生态文明先行先试,我建议:

以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水保护基金”的运作模式。“水保护基金”由公共部分和商业部分构成,更加强调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平等关系以及公私部门在伙伴关系中的全过程合作,并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间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遵照各种资金来源的既定使用规定和管理办法,也可以帮助商业部分信用增级以撬动其他融资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水保护基金”不失为一项先行先试的制度措施。 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设施第三方运营为抓手,积极推动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拨改投”的使用模式。目前,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基本上采取无偿拨款的形式,资金投入的撬动和放大效益并不明显。建议建立政策性投融资平台,探索专项资金“拨改投”的使用模式,将专项资金变成对项目的间接投资,建立起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破解环保投入不足难题。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设施第三方运营为突破口,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各方面优势资源,最终做到“资金从社会中来,资金由社会去使,收益由社会分享”。

尹晓芬委员:用创新思维守牢底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个一律”环保措施和赤水河流域12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是贵州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创新思维守牢底线,推动贵州可持续发展,我建议:

建立省级生态委员会,依法保护和经营贵州优质资源,逐步改变贵州“富饶的贫困现象”。

加强生态保护和发展能力建设,培养和启用相关人才,实施全民参与自觉行动。如以动员公民自愿购买碳汇行动为载体,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的一种自觉行动和文化,成为一种公民社会责任,像义务献血、诚信守法一样记入公民文明诚信档案,作为今后录用、升迁、评估、经营等的依据之一。

建立起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资源使用及管理制度,对水、矿产、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湿地等自然资源,严格执行“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的制度。

通过生态建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腾出更多的环境资源,扩大我们的发展空间,推动环境生态资源资产化。

尽快建立西南环境交易所,抢占区域环境金融市场中心。我省在煤层气利用、燃气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源、造林再造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碳交易空间,应在能源和重化工业的碳金融博弈中争取主动权,获得最大的战略权益。精心谋划,在创新研发和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建立起一整套碳排查、碳审计、碳中和和碳交易的体系。

杨洪俊委员:以绿色贵州为目标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良好的森林植被是我省突出的生态优势。为守住“两条底线”,我省作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决策,全力打造绿色贵州。

打造绿色贵州,关键是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原则,在此基础上,以治理石漠化为重点,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退耕还林为抓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用3年时间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将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

建议各级财政继续增加林业投入,引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林草结合、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努力把林业培育为生态建设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增收点和产业发展的增进点,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和良好的资源支撑。

建议进一步规范林地征收占用行为,严守林业生态红线,搞好城乡绿化美化,推动美丽贵州、生态家园建设。各级政府领导亲自抓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国土、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以建立起森林保护“六个严禁”长效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提供制度保障。

莫春开代表:紧扣“三个载体”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省小康寨整县推进试点,近年来,贵定县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互补,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10元,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结合贵定县发展实际,我建议打造好3个载体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实施小康“六项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去年,贵定县投入2.81亿元创建盘江镇音寨村等17个小康示范寨,乡村吸引力显著增强。依托县内农业园区,引进培育企业带动茶叶、蔬菜、烤烟、大鲵、刺梨、酥李等特色产业,培育农村“老板”,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职业农民自豪感。

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依托日益发达的交通,以县城为中心,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园区和主要集镇为次中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工贸业、乡村休闲度假养生业,带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坚加大农村水、电、路、通讯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骨干水源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美丽乡村魅力,缩小城乡差距。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选用一批农村“领头雁”带领农民加快小康步伐,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同步小康,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报酬,全部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和离任村干补贴,增强农村干部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稳定性,带领农民建设好美丽家乡。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岑巩县投入1亿元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图为该县思阳镇后坝村风光。

莫南萍代表:打造美丽农村 缩小城乡差距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的实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奠定了一定基础。建议党委政府加大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农村商贸极不发达,导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异常困难。由于交通落后,从江县翠里乡各村村民到乡政府一趟也不容易,政府所在地集市都兴不起,还不如我省一些发达地区的村。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是要集中力量,加强统筹规划,整合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房等工程资源,建设好乡镇所在地小城镇,配套完善幼儿园、中心小学、乡财政所、敬老院、农业服务中心等民生设施,推进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山区城镇化,把那些住在偏远的农民搬迁进城,彻底改变他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

搬迁不能完全实现所有农民的进城梦想,多数人还是要生活在农村的。建议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以交通为主线向农村辐射,整合“小康寨”、“一事一议”等项目,彻底改善农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打牢农村增收基础。根据各村民族特色、习俗,美化农村房屋、环境,挖掘瑶族药浴等民族特色文化扶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增强农村魅力,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存在感。

从江县的多数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美丽乡村建设需做好规划,各部门形成合力,统一投入资金,集中力量,做一个村成一个村。而不是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撒胡椒面,建设效果就难以体现,示范带动作用就不明显。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注定是个空壳。在加快农村小康“六项行动”计划的同时,必须引导扶持农民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比如从江县依托农业园区和良好的交通条件,瞄准东南沿海市场,加快香猪、椪柑、油茶、香禾、朝天辣、中药材、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效益。

分享到6.79K

相关报道

割舍 如何下手
中国企业进军北极背后的“暗战” 投资大鳄索罗斯退休:曾闪袭香港遭遇惨败
从陈赫离婚看好男人为啥爱撒谎? 经典老片重映 靠情怀还是靠实力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专题

      2015年地方两会大幕拉开。

      详细>>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详细>>

      热烈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

      详细>>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

        圆梦北京之《闯关大年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