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江晓林:想办傣族历史文化博物馆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从教师到研究民族学
江晓林的履历里这样记录他大学毕业后的经历。
196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种过地,牧过羊、放过马。之后,在临沧凤庆当了一年的乡村小学教师、6年的中学教师。
中间吃过的那些苦,以及在凤庆那样偏僻的乡村小学,差点因阑尾炎导致生命危险这些经历,都被他以“与父亲年少时的经历相比,不值一提”略过去了。
再回到昆明后,他到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前身)任教。
“当时为什么没有去云南大学,觉得父亲在云南大学已经做得很有成就了,我去的话干得好,是沾了父亲的光,干不好会累及父亲受影响。”江晓林说,进入到云南民族大学后,系主任是一个喜欢做民族调查的,经常有机会出差,慢慢也对民族的东西感兴趣了。
这是当初读中文系的江晓林没想到的。“小学三四年级时,父亲去昆明近郊做田野调查时,仅仅只是玩玩而已。”
江应樑对子女的教育都是顺势而为,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后来,得知江晓林走上了民族研究道路时,并没有多做评价,只是在带研究生时,也让他去听听课。
起步晚没关系,关键是认真。江晓林是从中年以后才开始做民族研究的。多年来,他到边疆民族地区,必带的是照相机,打拓片的一套工具,喜欢找田夫野老、土司后裔,听他们讲述传说、故事。
1985年,江晓林去芒市出差,找到一个老人讲傣族历史。拿着本子记录3天后,发现这位老人跟他原来接触的所有傣族老人都不一样,讲得太细了。
第四天,江晓林问老人:“你跟我讲的这些,是怎么来的?”老人当时一句话没说,就进了屋子。“我心里很忐忑,以为哪里得罪老人了,但没有走。”
过了一会儿,老人从屋里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傣文书,还是老傣文,盖着“芒市安抚司”的大印。“像这样的书,我知道的有3部,一部在西双版纳,上个世纪30年代时,被内地一个学者借走,毁于战火;一本被耿马土司家族带去缅甸,上世纪80年代送回国内,现在收藏在耿马县档案馆;另外一本就是老人手中的这本。”江晓林当即决定,请老人从第二天开始翻着书一页一页讲,他一页一页原文记录。
后来他才知道,这部珍贵的傣文典籍文革时差点被烧毁,又阴错阳差地被从“破四旧”的火堆中拿出来,藏在了墙缝中。文革结束后,经老人几番寻找,才找了回来。
江晓林这一逐字逐句记录就是半年,此书记录了整个芒市土司历史,特别记述嘉庆年间当地傣族、景颇族、德昂族之间发生过一场械斗,这段历史是汉文史料中根本没有记载的。学校几次催促他回昆,他都十分不舍。硬是冒着被学校开除的危险,全部记录下来才回昆。
后来,江晓林把这个故事讲给了父亲听。“父亲这人习惯不当面说小子干得不错,但我从他的表情中看到了欣慰。也是从这一次,父亲才觉得我真正入了民族学研究这个门槛。”
热门推荐
更多>- 各国美女长啥样?好奇女子请全球编辑P照片效果迥异 家人为16岁少年买16块广告牌庆生 北京:中国车模国际交流赛 哈尔滨:世界最高、最长、占地最大的大型雪塑完工 盘点2014年度全球13种最糟糕快餐 瑞典冰雪酒店盛装开业 体验纯净“冰雪奇缘”
- 青岛大学生喂养校园流浪猫被赞爱心“奶爸” 上海黄浦江滩涂现“垃圾带” 黄河壶口瀑布现“冰瀑玉壶”景观 北京五环外“垃圾村”里的拾荒者 边防战士零下30度苦练兵 身披冰铠甲如“兵马俑” 北京地铁里程全表首次公布 查询可精确到米
- 南中国海上的西沙渔民 成都一公交车失控冲撞路人 已致2死多伤 山东烟台普降大雪 福州:丈夫重伤住院 女子为救夫街头跪地卖女儿 “睡眠体验区”亮相北京首都机场 大学生打6份工资助41名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