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学子“网络语言”微调查 倡议网语文明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土肥圆’是什么意思?‘黑木耳’、‘大叔控’、‘玛丽苏’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借助‘度娘’我真的不能够理解!”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在一次关于网络语言座谈会上的“吐槽”。
近日,南开大微博协会、国学社两大学生社团利用微信平台对围绕“网络语言”进行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脏字、国骂演变而来的网络语言,学生选择“反感”或“基本不使用但不反感”选项的比例总共为65%,选择“经常主动使用”选项的学生占11%。而对于较为中性的网络用语或图形符号文字,学生反感率不足5%。在“使用网络用语的原因”调查中,选择“和好朋友有共同语言”和“彰显个性和幽默感”的学生最多,超过60%;在“网络语言有何坏处”一项中,选择“破坏自己书面表达习惯,降低文化素质”选项超过了70%,理由其次为“对青少年语言习惯养成不利”,选择完全没有影响的不足2%。
关于网络语言,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易认为网络语言是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它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但也会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产生冲击,被低俗化的词语很有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学生正确学习,对于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则会造成理解、沟通方面的障碍。孙易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其生命力,大多数人经过激动、时尚感后会觉得网络语言不够美,真正有品质的东西生命力是在骨子里的,比如,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诗歌。”
周志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症状性”的存在,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有其合理性,“因此如果没有道德上的攻击或侮辱性含义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用。我们所要做的,是去‘粗鄙化’。”
微博协会、国学社两大社团联合文学院研究生会向全校师生发起“网语文明”倡议:希望全校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观念,培养使用规范、典雅汉语的表达习惯,从成语、诗词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使用带有民族、性别、地域、阶层等歧视色彩的“网络流行语”,不使用“网络粗口”,从我做起,主动宣传、自觉弘扬网络新风尚。(通讯员 马超)
热门推荐
更多>- 广西藤县女子跳桥失踪引争议 男子自行报警称跳楼失足坠楼亡 坠楼瞬间惊人 【中国故事】摇滚人生 太原“文化墙” 百首唐诗错字达33个 秦皇岛18名大学生手挽手海中救人 山东一岁半男孩发烧后全身溃烂命悬一线
- 南京:7602件新征文物揭露日军侵华暴行 黑龙江小伙为韩国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 复旦投毒案二审开庭 吉林现今冬首场雾凇美景 扮靓松花江两岸 西安警方夜查城中村抓获17名“站街女” 科考队挑战南极:喝水要煮雪
- 四川成绵高速:53车因大雾相撞现场 网曝公务员开执法车公园打CS 85后小伙王虎的“面人梦”:微信淘宝卖手艺 山西一对新人举办“话剧婚礼” 图片故事:年终总结,我想对妻子说 网友跟拍一"残疾"乞丐变身全过程 卸妆后健步如飞
- 曝张柏芝涉合同诈骗 经纪人:只是经济纠纷
- 《亲爱的》入美国金球奖初选 伦敦电影节连夺两项大奖
- 人民日报:网络语禁上广播电视应把握好度
- 《一步之遥》12.8首映礼延后 公映日不变
- “少年不可欺”应引发行业自律 原创才能走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