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座因热爱阅读而赢得尊重的城市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深圳读书月,成为文化狂欢节——
这是“商潮不掩读书声”的从容,更是“云在青天书在手”的自在
几天前,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向市民推荐了一本书《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并附上了推荐理由: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圳是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建立的经济特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书,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这并非王荣书记第一次荐书,去年读书月,他推荐的是《深圳梦——100个深圳人的成长史》,此前,他还推荐了《深圳十大观念》等书。
“领导荐书”是深圳读书月正在形成的一个新传统。去年读书月期间,市、区、街道各级领导干部共推荐了100多本书,新华社报道——“父母官”与老百姓同读心仪之书,共享读书之乐,成为深圳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可成为城市阅读的风向标。
共享读书之乐,是深圳一道文化风景。读书月润物无声,让人们对书的感情不知不觉变得深厚——“一年一度,我们与书相约,同赴一个知识的盛筵;一年一度,我们与知识相约,共享一番读书的愉悦。以书为媒,我们与每年的11月结下深深的情缘;以书为媒,我们把每年的11月都变成了心灵的狂欢节!”
深圳市民已习惯了每年11月的到来。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城市似乎也放慢了步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人们乐享心灵的狂欢。
喜欢聆听大师演说的人们,不会错过读书论坛,多位名家大腕登坛开讲,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喜欢遨游书海的人们,有了“年度十大好书”名单和“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选购图书就可按图索骥;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们,借助着各类阅读大赛一显身手、以文会友;喜欢阅读分享的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领略读书月风采,读书月一直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把书香送到千家万户。
“市民的文化狂欢节”,这是北大教授谢冕对读书月的生动比喻。他说,“深圳总像磁石一样吸引我,我喜欢深圳的文化氛围,市民读书的热情感染着我,他们把读书作为光荣而快乐的事情,我深深为之骄傲。”
商潮不掩读书声。每年一个月的读书月如同发电机,不断为城市的读书热情添薪加火。
每天一早,深圳图书馆门口排满了等候进馆的长龙;每个夜晚,许多阅读场所灯火通明,而位于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从2006年11月1日开业至今,这家中国内地坚持了最久的24小时书店已有7万小时“不打烊”的纪录;每个周末、节庆,各大书城和图书馆里人头涌动;公园、海边、广场上、地铁里,随处可见捧书静静阅读的人们……
人生风景何处寻,云在青天书在手。
一组数字,可以读懂深圳人与书的情感——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24年位列全国第一;深圳人2013年进馆2710万人次,常住人口平均一年进馆两次以上;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823万册,人均藏量2.25册;深圳拥有公共图书馆640个,自助图书馆200台……
读书月,实现了市民的阅读权利,让这座城市开始注重尊重每一个人的文化权利。而读书月的持续推动,也让实现文化权利的观念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系列的惠民工程、多样的利民举措、丰富的便民活动,让市民共享共创文化成果,城市里书声琅琅、琴声叮咚、创意勃发,文化清泉悠悠流淌。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在15年时光里,读书月不断为城市累积文化能量、优化人文环境,有血有肉的文化深圳展示出无尽活力。
深圳读书月这样星火燎原——
这是创意驱动的拾级而上,更是通往高尚路上的一路同行
今年读书月,国学大师饶宗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发来了贺信。
两位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论坛嘉宾。
深圳缺乏大家,可是,深圳读书月却依托读书论坛相邀诸多大家,在每年最美的季节与市民亲切相约、优雅相聚。
听饶宗颐老先生谈“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听何祚庥院士谈“科学、人文与反伪科学”,听文化学者余秋雨“万里归来话人文”,听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谁的城市谁的家”,听当代哲学思想家周国平聊“现代人的幸福观和财富观”……
因为有了他们,市民得以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目睹名家风采,聆听大家声音,共享思想盛宴;因为有了他们,这座城市的阅读激情得以一次又一次的点燃,阅读目光得以一次又一次的凝聚。
读书月在十年之际出了一本书《向阅读致敬》,致敬的就是这些为了读书月不遗余力奉献智慧的大家。
当然,读书月要致敬的,不只大家。
读书月是深圳的一种“先行先试”,通向高尚的道路上,深圳并不孤单,有众多期许,有无数力量,与读书月相伴相随。
读书月拥有重量级的顾问团队:邀请老领导李灏、厉有为、李海东为总顾问,饶宗颐、金庸、陈佳洱、谢冕、余秋雨、牛憨笨为特别顾问。这些德高望重的顾问,一直与读书月风雨同行,他们的求学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为读书月增添了无限风华,他们也成为这一品牌自觉的传播者、真诚的推广者。
金庸评价读书月:“对一个城市的认同开始于也着眼于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深圳因为读书月梳理了自己全新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使众多文化名人对深圳刮目相看。深圳,正在成为因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著名作家陈忠实认为:“在提倡阅读文化方面,深圳为全国带了个好头。这座城市因读书而变得更加魅力四射,文化的元素让这里更加宜居。”
读书月,拥有特别的“编外力量”——媒体。
多年来,中央媒体、省市媒体目光灼灼地关注着深圳人的精神生活,风雨无阻地以文字和图像持续地向这座热爱阅读的城市“致敬”。不仅如此,读书月许多活动,媒体都是策划者、组织者,深圳报业集团推出诗歌人间、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等品牌,深圳广电集团潜心打造“读书月经典诗文朗诵”,本土媒体与本土文化品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守望。
读书月,在深圳有着广泛的参与力量。
15年,读书月活动逐年攀升,活动主办者,来自各区各部门、来自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来自民间力量,他们一起播撒读书种子,传递阅读价值,形成了政府与民间生动有效的文化互动。
三叶草故事家族发起人李迪非常喜欢儿童绘本,2008年,她查阅深圳读书月资料时发现没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活动,就给组委会写了一封长信,阐述绘本对于孩子的意义。在组委会支持下,三叶草故事家族连续几年举办“全国绘本剧大赛”,自身也成长为颇具影响力的亲子阅读推广机构。
如今,这片阅读沃土已涵养了100多个民间阅读组织,不仅在各自小圈子中轻松交流,还在读书月舞台上一展身手。在第十五届读书月,由民间阅读组织举办的活动占了重点活动的11%。
读书月有一个最本源的力量——创意。
创意,在于运行机制。读书月采取“政府倡导、专家指导、市民参与、媒体支持、企业承办”的运作模式,委托有丰富书业经验和较强文化推广能力的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为总承办;加大市场化运作,成功吸引众多品牌企业参与。
创意,在于常办常新的策划。每届读书月的策划过程就是一个创意过程。专家、市民、媒体一起为读书月汇聚智慧与灵感。
多年来,深圳首开全民阅读的先河,将崇尚读书、求学问道的新鲜风气输出到全国各地,读书月的经验、模式与阅读理念被60多个城市学习借鉴,越来越多的省市有了自己的读书计划、阅读活动……
全民阅读渐成星火燎原之势,2014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进了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一个城市真正的气魄和精神,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经济发达,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文化正日益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读书月已成为深圳市文化建设的品牌,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国有不少地方学习借鉴深圳的经验,在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热门推荐
更多>解放军军犬实战化课目演训 “无言战友”秀绝技
长沙:国内首例白鲸产子 新生第一天鲸宝宝努力觅乳
独家:15张图片见证北京APEC主体建筑“日出东方”落成
美摄影师捕捉罕见星云 色彩斑斓形态各异
盘点最古怪发明 包括鞋伞和头上卷纸机
气温骤降 沈阳大树穿上“彩虹秋裤”
奥林匹克公园布置一新迎APEC
新疆农职院一大学生勇斗暴徒获嘉奖 全校掀起学习热潮
489名南疆农村务工人员赴广东就业
北京三老外推自行车闯地铁 女乘务员拦阻怒斥
王励勤新女友铁证曝光 俩人打台球打赌刷碗
青岛“扁担客”每天跨海卖菜风雨无阻 最年长者81岁
“扎针女婴”有望一周左右康复出院
中国陆航首批武装直升机女飞行员亮相
云南昆明14岁少女杀人抛尸 警察押送指认现场
APEC主题标志亮相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北京八一中学屋顶建环保花园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43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