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设灵堂悼念汤一介 师生同追思
2014年9月11日,众人走进与先生办公室仅隔百米的灵堂,追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汤一介。灵堂设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距离先生的办公室仅有百余米的距离。工作人员给前来悼念的人佩戴白花。
2014年9月11日,众人走进与先生办公室仅隔百米的灵堂,追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汤一介。灵堂设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距离先生的办公室仅有百余米的距离。
上午现场 灵堂距离汤先生办公室仅百米
灵堂设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距离先生的办公室仅有百余米的距离。
哲学系副主任吴飞介绍,灵堂从昨天下午开始布置,一直布置到今天上午7点半,其间好几拨人轮番布置。
灵堂正中间摆放着汤先生的遗像,上书“沉痛悼念汤一介先生”的横幅,两旁挂着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的题字:“阐旧邦出入佛道修儒典三教人物各有乐地,辅新命会通中西立人极四方圣贤皆同此心。”
灵堂的两侧摆放着汤先生的著作《中国儒学史》、《汤一介集》和《儒藏》,供前来吊唁的人翻看。
9点刚过,汤先生的夫人北大教授乐黛云在其助理的搀扶下,身穿黑色套装,面容凝重地走进灵堂。乐教授在汤先生的遗像前三鞠躬后泣不成声,一旁的工作人员连忙过去搀扶。祭拜过后,乐教授在助理的搀扶下离开了灵堂,返回家中休息。
上午10时,吊唁正式开始,陆续有老师、学生前来吊唁。工作人员在门外发放白花。
现场前来吊唁的人大部分都比较平静,有些年龄比较大的老者在吊唁时默默哭泣,红着眼睛,抹着眼泪从灵堂中走出。吊唁者均在汤先生遗像前鞠躬,有的还会献上一枝菊花。有些游客看到人文学苑外摆放的讣告,也前来进行吊唁。
一位老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前来吊唁,老人来到灵堂外走下轮椅,并在家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慢慢走进灵堂鞠躬吊唁。老人告诉记者,她是汤先生的同事,她眼中的汤先生是个谦和、认真的人,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
吊唁活动将持续到9月14日,15日9时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学生追忆
78岁的学生哽咽:心里最德高望重的人走了
上午10时,78岁的孙月才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人文学苑1号楼。老人身着黑衣,神情肃穆。
50年前,孙月才是在北大攻读外国哲学史的研究生,虽然不是直接师从汤一介先生,但也有接触。他记得,汤老师讲课从不人云亦云,而且在学术上是非常严谨的。
老人称呼先生为汤老师,在他印象中,汤老师虽学术成就很高,但从不自称哲学家。“汤老师做人很厚道,看起来好像很木讷,但脑子很快,并且从来不生气。”回忆起老师对老一辈人的尊重及对小一辈人的关心和爱护,孙月才情绪有些激动,眼圈红了。
“老师晚年生病了,现在安息了,休息了……”孙月才很难过,心里最德高望重的人走了。老人右手紧抚胸口,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家人在旁安慰着他。
从北大毕业后,孙月才在上海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和汤老师曾在上海很多国际文化会议上遇到过。孙月才记得,曾有一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国际文化方面的会议,他为汤老师和另一位老师拍了照片,“我没有把照片寄给汤老师,很遗憾。”
哲学系主任感激:“没汤先生,就没现在的我”
人文学苑哲学系主任王博,曾是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1986年考入汤先生的中西比较哲学博士班。“没有汤先生,就没有现在的我,汤先生对我的帮助很大。”王博告诉法晚记者,是汤先生带他走进哲学。
在王博眼中,汤先生是个内向的人,对学生很温和,学生有困难都会找他,汤先生也会主动关心在生活、经济和工作上有困难的同学。
说起乐黛云教授,王博表示,汤先生和乐教授共同生活了60多年,十分恩爱,曾被称为“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乐教授表达悲伤的方式比较平和,“希望乐老师可以保重身体,节哀顺变。”
外籍学生钦佩:“老师知识渊博,是世界居民”
来自奥地利的雷立柏来华近20年,现在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作为汤老师唯一的西方籍博士生,雷立柏回忆,1996年他被朋友介绍给汤老师,成为老师的博士生。在与汤老师交流时他发现,汤老师是非常谦虚、严谨的。“当我听到老师说‘我知道我不如我的父亲’时,我心里很难受,他是个谦虚的人。”
“他是个大忙人,参加很多会议,还为别人的书写序。”雷立柏回忆。曾因学术问题,雷立柏去汤老师的家中拜访、请教。他现在还记得,那间屋子就在如今的人文学苑后面,屋里有一张沙发,而三面全是书籍。
他向汤老师提出问题没有一分钟,隔壁屋的电话就响起来,但汤老师没去接,而是夫人乐黛云教授将电话接起,再喊汤老师来接。“接了五分钟,汤老师回来了,还特意跟我抱歉。但刚又讨论了一分钟,电话又响了……”也正因为如此,雷立柏说自己并不愿意经常叨扰老师。
但每一次接触,汤老师渊博的学识都让雷立柏非常惊讶和钦佩。而且老师对中西文化吸收的开放态度也让他印象深刻,他说老师是有宽阔的心胸的人。此外,在雷立柏看来,汤老师是一个“世界居民”,对古今中外的知识和思想都了解。因此,汤老师的思想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人们应该多加研究”。
汤一介生平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国学泰斗。
2004年初,他任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正式启动工作。相比道家的《道藏》、佛教的《佛藏》,儒学文献没有类似大型丛书,《儒藏》旨在填补这一空缺。
2014年9月9日在京逝世,享年87岁。
记者追问
《儒藏》如何继续编撰?
北大出版社社长王明舟介绍,汤先生的水平代表了北大的水平,如何保障《儒藏》一书的质量是他们讨论的重点。此前,每次开会汤先生都会出席,并提出意见。
目前,北大出版社成立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由十五六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接下来会由他们继续编撰《儒藏》。目前《儒藏》已出版100册,剩下的200多册的初稿已经完成,预计在2017年可出版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