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如何防止河北“未受益先受害”
京津冀一体化,要“做好加减法”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加减法?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3年人口数据和天津市、河北省统计局2012年人口数据,这个庞大的“一体化”计划涉及超过1亿人口。但目前它还没有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制度安排可以先行,起到引领作用”。
她认为,现在的规划制度是“以城市为核心的”,这就容易在过程中出现地区利益不一致、规划也不一致的局面。
“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这场复杂的博弈中,需要解决区域规划由什么部门来制订、由谁来通过、出现了争端怎么解决等问题。”王敬波说。
“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GDP为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布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
因此,李布呼吁,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规划,也必须有国家层面的设计,使产业在这三个地区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和布局。
盘古智库学术会秘书长管清友建议,可以考虑仿照西部大开发的模式在改革办或发改委成立一个办公室,协调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政府需要严把环境关,在环境保护的区域联防联控里起决定性作用。”
保定等城市房市的“由热到冷”,一时尴尬,也展现了京津冀一体化刚迈开脚步的“阵痛”。
郑新业认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缩小京津冀地区在教育、医疗等资源方面的差距,“帮助河北省渡过冲击,帮助其治理环境,保障就业”。这位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战略专家,对“尴尬”中的河北城市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发展思路不能急于求成。“采取堆砌资源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不能把土地等资源都用在一个假定的‘副中心’上。否则,一体化给中小城市带来的红利,很难得到落实”。
第二,要树立特色中小城市发展的定位。“可以依靠特色在特大城市周边获得发展。比方说河北崇礼有滑雪的特色,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第三,改善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小城市的特色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第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微型产业”。“小微企业就像是毛细血管,培养成功,城市发展才能形成持久的活力”。
专家也寄望于“让市场的归市场”。
王敬波建言,也应通过市场来促进一体化融合,“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在市场的基础上、自由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下选择的结果”。
“这远比以行政命令、强制性安排的方式,效力更高、各方获益的可能性很大。”王敬波最后说。(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杨伯帆 孙悦)
相关报道
热门推荐
更多>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
大雨袭来 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山东农民工火中救工友 全身被烧伤99%
美哈佛大学图书馆证实发现首本人皮书 皮肤来自女人背部
贵州剑河山洪爆发数百栋民房损毁
昆明1.2亿私人飞机开卖 云南富豪组团“看货”
四川:出租车违规变道撞上价值近千万劳斯莱斯(图)
中越边境广西防城港交警今起佩枪执勤
福州道路塌陷犹如“天坑”
重庆车展惊现“啦叭车” 周身装音响造形古怪
今夏西瓜很忙 加拿大艺术家用西瓜雕刻出惊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