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要闻
为何美术界读书风气日渐淡薄
金羊网 2015-03-31

中国传统文化少不了画人墨客的影子,西方亦有艺术家这类人群。受西方文化影响,传统的画人墨客渐向“艺术家”的称谓靠拢,无论中西,读书之于二者,非常重要。读书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活动,不问功利。

艺术犹如马拉松式长跑,开始领先不代表一直领先,尤其是中国画,大器晚成的国画家甚多。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并非画匠,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升华,修养人品,少不了纵向深入传统,横向吸收东西方文史哲,加强学识深度、厚度。体现在作品当中,是厚积薄发,不卖弄学问。

与许多艺术家一样,我也非常喜欢读书。观今日所取得的些许“微成”,亦与爱读书有着密切关系。年幼时我常被同学戏称为“小夫子”、“小老头”,受家庭与自身兴趣影响,喜欢研读诗词、四书五经、训诂学等。我浸染在国学故纸堆中,似懂非懂,情有独钟。而后,我从懵懂的读书逐渐走上中国画的探索之路。现在回望,我在诗、书、画、印、文领域的浸研,与年轻时候的读书积累无不密切相关,知识受用终生。

青年时期由于受时代环境影响,我只能背地里阅读当时的受批评之书——如中国四大名著以及《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浮士德》等外国名著。然而,从事艺术研究与实践的我,一生当中我读得最多的当属文史哲和与书画相关的书。

在丰富的读书经历中,我体会到,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书。作为艺术家,归根结底要读三类书,从而读懂“老子”、“电子”和“‘老子’” 。“老子”指中国传统文化;“电子”指现当代文化,包括科技文化、西方文化等;“‘老子’”则指自己,即艺术个性。只有真正读透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及传统性、现当代性,画家的艺术个性才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厚度与深度。

书籍于我亦师亦友,是我最大的老师。我认为,天赋与勤奋于画家而言很重要,然比天赋与勤奋更重要的是“再学习”,这让我辈可以继续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创造、提升。

当然,读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泛泛而读,后者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人应该多读具有内涵性、深层性的书。既要读与专业相关的书有用的书,也要读如文史哲等看似“无用”的书。实际上,从长远来讲,这些“无用”的书比有用的书更有大用。

此外,书还要读进去才有用。古代画家从书本接受的信息量远少于今人,但很多古人其艺术成就反而更高,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静下心去深浸钻研书本的精华,并融会贯通,潜移默化运用于艺术当中。

反观如今画家,作品和人品均有所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读书或读书太少。在商品经济时代大潮下,“时间就是金钱”,一些画家觉得画画、搞活动的时间远远不够,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就算看,也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书。不少学者在研讨会上也曾提出,画家过于功利,不认真读书或不读书,已经成为美术界的通病。观如今美术活动丰富多彩,作品艺术性亦不低,但始终无法出真正的大家,这或多或少与美术界读书风气越来越淡薄有很大关联。   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名家作品
更多>>

华丽与雄直相持而后成

李华生:传统嬗变的陌生与大美

宗师赵望云作品价值的再认识

陈绶祥 耕耘文人精神的乐土

萧散简远孙其峰

浓浓芳馥国画味-魏紫熙人物画

郑板桥、徐文长,文化是底气

徐文长和郑板桥,那两个人是有风骨的。他们的身上,有的是气度,有的是个性。这气度和个性,当然来自文化。那文化,当然是书法的底气,更是书法的灵魂。

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配图)

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也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性,在世界艺术与美学领域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崇高的学术地位。

东正秋拍宫廷瓷器专场成交额破亿

其中一件由日本回流的清乾隆御窑洋彩蟠桃九熟天球尊首现国内拍场,即以1495万元成交额拔得头筹。

广告代理:安徽中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0551-67172789 67172889 传真:67172889

投稿信箱:zgrbshys@163.com

在线QQ:86983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