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中部湖北 做中国战略支点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中国日报11月4日电(记者 周荔华 李洋)日前,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直面湖北当前形势,畅谈湖北发展之路。他说,当前湖北处于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多项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湖北将抓住这些重大机遇,发挥区位、产业、科教、水资源等比较优势,争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勇当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构建中部战略支点排头兵。
中国日报: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概念由湖北省委省政府在2012年湘鄂赣三省会商会时首次提出,历经3年终于变成了国家战略。您在推进城市群“梦想成真”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李鸿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着力培育打造中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带动和支撑中部地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湖北审时度势、顶层谋划,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深化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开发,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共同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为了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省作为发起者,做出了不懈努力。但这不单纯是湖北的功绩,也饱含了国家各部委和江西、湖南两省的心血与汗水,推动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过程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一是得益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务院负责同志多次专门听取我们的汇报并作出批示,国家发改委多位负责同志提出了许多具体指导意见。二是得益鄂湘赣三省的紧密协作。为了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扩大影响,鄂湘赣三省搭建和利用了各类平台交流互动,采取各种形式,形成整体、抱团发力,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三是得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山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频繁,民间交往密切深厚,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厚望。
中国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它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您怎样看待和谋划湖北在城市群中的机遇与担当?
李鸿忠:《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为我省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科教、水资源等比较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支点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同时,也为武汉市确定区域中心地位、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落实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国家战略,湖北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争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湖北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中城市数量最多、人口最多,本身也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理应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担当并发挥好领头雁的角色。第二,勇当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湖北及武汉城市圈拥有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国字号的改革试验示范区。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家试验示范区的创新示范作用,在转变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力争取得突破。第三,构建中部战略支点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湖北时,指明了湖北在中国经济新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全局使命,提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殷殷嘱托,要求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中央赋予湖北的光荣使命,也是湖北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力量义不容辞的职责。湖北将充分发挥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全国靠前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强化战略支点功能。
中国日报:自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制造业一直是湖北经济的支柱和品牌,湖北是当之无愧的中部工业大省。结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湖北正在谋划的“十三五”规划,湖北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工业大省和工业强省地位?
李鸿忠: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89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汉阳铁厂,“汉阳造”开启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成为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湖北,奠定了湖北雄厚的工业基础。湖北制造业底盘大、基础好,具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基本涵盖了整个制造业中30余个不同类型的行业。2014年,湖北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7722.2亿元,占工业比重达92.7%。制造业投资9634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90.5%。
工业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湖北要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准确把握工业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走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实做强全省工业,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提供首要支撑。
一是强化先进制造业顶层谋划。坚持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有针对性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加强重大工程、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的谋划和推进。
二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30个新兴领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打造100家行业骨干企业,加快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展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湖北制造整体形象。
三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以武汉新芯为平台,加快把武汉光谷建成全国最大的储存芯片基地。
四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新型产业组织,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大众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武汉新港建设启动长江黄金水道“江海直达”。8000吨级大型集装箱船舶在阳逻港首航。(资料图片)
中国日报:如果要分别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和一个现代人物对外讲好“湖北故事”,您会推荐哪两位?
李鸿忠:谈到湖北历史人物,有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推行洋务运动的晚清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 。张之洞在任18年间所创办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制造业、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有些在20世纪乃至当今仍在发挥作用。在张之洞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下,湖北由一个深居腹地、经济文化均处中等发达程度的省份,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钢铁、军工在当时的东亚也占据领先地位;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洋操洋械新军的组训,也居全国各省前列,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张之洞开拓风气、勤笃务实的进取精神,对于今天的湖北现代化建设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提到现代人物,我想起了我省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道德模范吴天祥同志。吴天祥同志被老百姓喻为活着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表彰为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特等劳动模范、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被武汉市委、市政府评为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吴天祥同志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观,为政清廉,拒绝吃请,拒收礼品,淡泊名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对待人民群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多年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万人心,帮助了无数有困难的群众渡过难关,群众视他为亲人。吴天祥同志用真情和爱心感化服刑人员,倾其所有救济困难的下岗职工;他把女儿用来结婚的新房让给困难户住;卖掉父母遗留的房产,抵押贷款帮助特困人员创业;为了疏通公厕管道,他跳进窨井;30次无偿献出10000多毫升鲜血,捐骨髓捐钱物帮助他人;4次跳入长江救人。十多年来,他先后照顾过26位孤寡老人、6名孤儿,结下了300多个“穷亲戚”。每年春节,他还把孤老、孤残儿接到家里吃年饭。有的孤寡老人去世后,他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送终。他把家里的电话向社会公布,便于遇到困难的群众及时求助。在武昌区信访办工作期间,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钟上班,接待来访群众,先后接待上访群众2万余人次。节假日他很少休息,经常深入困难群众的家中体察民情,并将群众反映的困难和疾苦向有关部门反馈,督促尽快解决。在吴天祥行为的感召下,湖北省相继成立了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约10万多名小组成员常年活跃在街道、社区,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已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在荆楚大地上,不仅先进人物感人肺腑,而且普通大众的仁心善举更是温暖社会。在“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之后悲伤的日子里,小城监利近万名黄丝带志愿者不分昼夜、不顾劳累、不计成本参加救援服务,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人间大爱抚慰了乘客家属、感动了全世界。可以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湖北“群星闪耀”,突出反映了湖北大爱大善大义的地域特色,展现了荆楚儿女守诚信、担道义、有情怀的精神风貌。
中国日报:今年5月,武汉至莫斯科航班将直航一周年,这是湖北打造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缩影。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湖北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呈现哪些特色?
李鸿忠: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的地区最具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举措,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总体来看,我省对外开放呈现出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鲜明特色。
一是开放型经济改革力争取得新突破。2014年,湖北省率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工作,共推出137项改革创新事项,经过探索、实践,以提升服务效能为核心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以激发市场活力为目标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制度启动运行;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为支点的事中事后监管有序开展,为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力求取得新进展。加快大通道建设,使我省航空口岸国际航线达到50条;将“汉新欧”、“鄂满俄”国际货运班列打造成为精品中欧班列;推进铁水联运,稳定武汉-上海“江海直达”航线、沪汉台集装箱快班和武汉-东盟近洋航线;开展武汉新港与科伦坡港合作,打通经印度洋至欧洲、非洲的货运通道,进一步增强水运、陆路国际货运航线辐射力。加快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建设;在全省已有13个口岸基础上,争取更多的口岸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推动特种商品指定口岸申报工作,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加快大通关建设,积极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大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跨关区无障碍通关。深化通关改革,全面推进通关无纸化作业。加强关检协作配合,全面推进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合作。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加快应用项目开发,提升电子口岸功能。依托电子口岸平台,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充分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大交通、大市场、大物流格局,建立完善合作机制,重点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湘赣鄂三省及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实施重大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场一体化建设、口岸大通关建设,突出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湖北独特优势,培育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
大力培育外贸主体,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规模,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我省产业优势,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对引进项目的全程“保姆式”服务,让客商甘心投资、安心落户、放心发展。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境外投资“双重工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培育境外投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立足我省产业优势,鼓励、引导农业、纺织、钢铁、建材、汽车等优质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拓展发展空间。
中国日报:2012年您在出访美国时提出光谷与硅谷的“双谷”合作。3年过去了,“双谷”合作取得哪些显著成效?
李鸿忠:“硅谷”是世界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聚集发展的“代名词”,一直都是“光谷”学习的榜样和发展的目标。“双谷”合作,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双谷”合作实施3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并深化了“双谷”长效合作机制。为促进“双谷”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硅谷”对“光谷”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近年来,湖北每年都会组织代表团赴“硅谷”学习考察访问,并在“硅谷”建立不同类型的常设工作站,积极推动高层互访。在湖北定期举办的华创会和光博会,已经成为“双谷”合作的重要交流载体。去年华创会期间,在武汉成功举办了“双谷市长圆桌会议”,正式发布了《双谷宣言》。今年,华创会又在旧金山设立了分会场,表明“双谷”合作交流已经实现了“常态化”。特别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武汉-旧金山实现了直航,大大拉近了“双谷”的时空距离,“双谷”合作更加便捷。
二是培育了光谷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光谷”在“谷”不在“光”,“谷”是创新的文化和体制机制,是成功的关键。加强“双谷”合作,核心是营造“光谷”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此,“光谷”每年都会组织代表团赴“硅谷”开展企业高管、行政管理、企业孵化、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培训,重点学习“硅谷”产业文化、人才政策、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交流学习,“光谷”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明显提升,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吸引了大量的高端创业人才。“双谷”合作以来,通过湖北省“百人计划”和“光谷”“3551”人才计划支持,“光谷”每年都从“硅谷”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科技人才来创新创业。比如,“光谷”留学生创业园自2012年开园以来,共吸引107位留美企业家入园创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硅谷”,这主要得益于“双谷”合作引资更引智的政策和“双谷”间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
四是深入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双谷”合作涉及多个高科技领域。除了2012年“双谷”签订的总计35亿美元的20多个项目外,每年都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合作项目落户光谷。今年华创会旧金山分会上,“双谷”再次签订了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海外高科技离岸人才引进等多项合作项目。被誉为“硅谷之魂”的斯坦福国际研究院与“光谷”共建“斯坦福光谷研究院”,这标志着双方合作已经进入到新平台共建时期。
五是加快发展了特色优势产业。“光谷”充分借助“硅谷”的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实施领域跟进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光谷”并辐射湖北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产业规模快速发展。比如,“光谷”生物城借力“硅谷”,集成发展基因分析、细胞诊断、肿瘤检测等先进技术和医疗器械取得明显成效,全城实现年产业收入600亿元,年增长40%,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生物园区第二位。
中国日报:有统计显示中国5个互联网名将,湖北人就占据了2席。有评论称湖北人在互联网江湖创造辉煌,但湖北本土却几乎在中国互联网版图消失。我们注意到湖北省委省政府不久前热情邀请互联网名将之一雷军回乡向省级领导讲解互联网思维。6月份,您又到东湖高新区专门就互联网+企业发展调研并现场办公,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湖北“互联网+”产业加快发展。一系列的动作后,湖北对发展互联网产业如何大破题和大跃升?
李鸿忠: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说的是湖北人的聪明能干。借助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湖北人在中国互联网圈做得风生水起,并不意外。实际上,湖北具备良好的“互联网+”产业基础。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北省6大重点产业,2014年全省主营业务达收入4137亿元。在信息环境建设方面,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6.56,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7.16,位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1位。电子商务方面,2014年湖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8000亿元,增速达到35%,交易额位居全国第8,中部第1。目前全省网民总数达2100多万人,域名网络用户近200万户,用户数居全国第9位。近年来,湖北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强、中国软件100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上市软件企业投资落户。武汉软件名城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和嵌入式软件、空间地理信息、信息安全、数字内容和设计服务等发展迅猛。2014年11月,我省100多家互联网代表性企业成立湖北省移动互联协会,拟将武汉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湖北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及创业成本优势尚未进一步释放红利,仍有巨大挖掘空间。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出台后,湖北省委、省政府积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在摸清现状、找准问题的基础上,正在抓紧制定湖北省“互联网+”行动方案。 目前武汉市《关于实施“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的意见》已经出台,确定了11项“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和7大行动。武汉市成为全国继广州之后第二个上线“城市服务”的省会城市,实现了在微信上享受交管、医疗、教育、生活缴费等民生服务。武汉东湖高新区在“互联网+”制造、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形成。“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法律援助”、“互联网+检务”、“互联网+旅游”等信息惠民平台工程正在荆楚大地蓬勃兴起。
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湖北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在湖北人民的积极参与下,湖北的“互联网+”产业,一定会开创更加广阔的前景,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在光谷如火如荼。百万在校大学生点燃光谷创业氛围。(资料图片)
中国日报:自2012年以来您已向全省人民推荐16本书,为什么想到要推荐这些书?
李鸿忠:中国素有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把读书看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愿意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改变人生命运和报效国家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有了绵远悠长的读书传统,才有了中华文明的根深叶茂与生生不息。作为湖北省委书记,我认为我应该承担起引领全省人民爱书读书的社会责任,倡导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荐书来发挥垂范效应,引导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潮流。我推荐的书包括《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说能》、《中国梦》、《兴国之魂》、《感动的力量》、《聚焦中国经济社会大转型》、《互联网时代》等,涉及政治类、社科类、经济类、文化类,既有时事热点,也有百姓话题。阅读这些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把握当下,更好地提升全省人民的人文素养。
湖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报纸期刊出版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和地位,湖北人爱读书、善读书,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这些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建设,省委、省政府制定开展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意见,建立全民阅读指标体系,出台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并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开展全民专项阅读活动。目前,阅读设施逐渐增加,读书氛围日益浓厚。在城市有现代化图书馆、24小时书店,在农村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省居民阅读总指数为65.05,比2013年提高2.33个点,公共阅读服务指数为60.40,比2013年提高4.88个点,成年居民图书阅读率为51.2%,比2013年的上升11.2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书香社会建设的成效。我坚信,多读书、读好书对于涵养公民素质、推动创新创业、净化社会风气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助于普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日报:早在2010年底,您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履新伊始,就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大悟县、红安县调研考察。“三万”活动、为村民挖塘……亲自送农民工返乡过年,新年到福利院看望慰问孤残儿童……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能否讲述一两个让您记忆深刻的深入群众当中的故事,向国际读者介绍湖北的乡亲、乡音、乡情。
李鸿忠:2010年底,我到革命老区大悟、红安两个县调研。当我走进红安县高桥镇何家湾村民刘海华家时,眼前的情景让我揪心。刘海华和他的妻子都是残疾人,家里的土砖房四壁透风,76岁的老母亲蜷曲在很薄的被子里。虽然家中很贫穷,但刘海华一家还是一个劲地感谢党和政府给予他们的低保救济和各项照顾。老区的人民纯朴啊,战争年代,他们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平年代,他们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老区人民生产生活落后了,我们对他们的欠账太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无论算历史账、现实账还是感情账,让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全省农民全都富裕起来,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湖北是农业大省,全省还有多少刘海华这样的贫困家庭?全省农村到底有哪些突出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这件事情引发了我很多思考,直接促成了后来两项大的活动,一个是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另一个就是开展“三万”活动。特别是“三万”活动,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持续开展了五轮,每一轮活动都聚焦一个主题,如“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村村通客车”,目的就是要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下大力气解决好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安全出行等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事实证明,“三万”活动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关切点、民生改善的关键点、党群干群关系的联结点,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的有效载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实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双重效果。(编辑:王辉)
热门推荐
更多>- 涨姿势:时尚色彩 英伦风
- 一往情深深几许?七夕寻觅光影故事背后的爱情箴言
-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 中国道协否认发谴责《道士下山》声明:对影片持包容心态
-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