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国社区治理创新 厦门实践提供鲜活样本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人民网厦门10月13日电(詹托荣)碧海蓝天,秋风送爽,游客不舍离开。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厦门游人如织,再度证明它的魅力。
厦门岛外的海沧湖畔,林在城中,城在景中,一条绿道环绕城间,一辆辆橙绿色的车流穿梭其中,伴随着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来自浙江宁波的李书怀,带着妻儿自驾到厦门旅游。他也是个骑行爱好者,慕名来到海沧湖畔,在这条被誉为厦门“最美的自行车道”,特地租上一辆橙绿相间的自行车,穿行在蜿蜒的车道上,别有一番情致。
李书怀对记者说,他与厦门的第一次“约会”是浪漫的,更是惬意的。
据悉,厦门海沧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成,前后有8万多人参与讨论,征集意见3万多条,社会各方捐赠了3200辆自行车。目前,公共自行车日均骑行近4000人次,站点由企业或个人认捐,管护也主要由志愿者来做。
海沧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游客喜欢,也深受厦门市民点赞,它是厦门创新社会治理的试点,同时也是“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成果体现。
见闻:
曾厝垵群众成该村创新社会治理“主角”
10月1日,曾厝垵文创村迎来黄金周第一波人潮,超过8万游客在这里走街串巷,窄窄的街巷被挤得水泄不通。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村内卫生、环境、治安等状况井井有条。
曾厝垵文创会理事长宁军介绍说,现在的是曾厝垵,是游客来厦门的必游之地。几年前“脏乱差”的城中村,如今是颇有名气的“中国最文艺渔村”,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堪称厦门一张闪亮名片。
宁军认为,这得益于村里开展的“共同缔造”创新社会治理试点工作。
“在政府的支持下,商家与居民多方商量,形成了打造‘文艺渔村’的共识,实现了多方共赢。”宁军向记者表示,曾厝垵在不断完善社区自我管理机制,推动业主、商家、游客等主体自治共管,让各类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群众成为曾厝垵发展的“主角”。
在宁军看来,当地政府的角色从“主导”向“引导”转变,把社区事务的决定权交给居民,充分调动起业主、商户、游客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以及环境美化、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漫步在曾厝垵,红砖古厝吸引着游人的目光,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记者在一家民房改造而成的明信片主题商店看到,燕尾脊古厝是店主创作的主要灵感,“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有千千万万的游子漂泊在外,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象征,燕子须归巢,人也要落叶归根……”
随着店主的介绍,一张手绘的燕尾脊古厝明信片,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这名店主对记者说,服务游客就是服务自己,游客听故事了解当地文化,自然带动消费,最终受益的是商家与村民。
据了解,为提升曾厝垵文创村的空间环境,曾厝垵所属的思明区2014年4月启动“工作坊”活动,邀请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的规划团队作为技术支持,发动居民、商户、游客共同参与,从环境整治、场所营造、制度保障、组织建设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制定曾厝垵可持续发展愿景规划方案。
众多店主都表示,曾厝垵改变了原先“城中村”拆旧建新的方式,坚持少拆房、慎砍树、不填塘,有针对性地对一家一户进行创意性“微改造”,既保护了原生态,又注入了新功能。
对此,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有过形象的阐述,认为曾厝垵正由昔日的一个海岛渔村向多元文化的“乐活之地”演变,形成了具有浓郁闽南文化底蕴与多元包容特色的文化魅力。
探索: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创新社会治理成果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2013年7月起,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同时,在思明区和海沧区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前述的曾厝垵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就是试点的典范。
而在厦门不少农村地区,很多农户大面积养鸡养鸭,影响周遭环境卫生,让邻居苦不堪言。
这个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何柔性解决,避免新矛盾的出现?厦门市政府将问题“抛给”社会——解决方案由民众讨论而定,并由民众做工作,对养殖户进行劝说,拆除鸡圈鸭圈。最终,问题圆满解决。
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詹沧洲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就以“治理农村鸡圈满地”为具体事例,进一步说明厦门社会治理创新思路:“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题”,以此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创新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从过去的政府要我做,变成我们大家做。”詹沧洲说,厦门市坚持“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积极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增强动力,有效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据介绍,在创新社会治理上,厦门市按照群众的意愿,选取与群众关系密切、群众能够参与的社会事务,激发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转变政府“包打天下”的思维模式,将基层政府注意力集中到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使服务进家入户。
统计数据表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取得可喜成绩,截至2015年8月底,厦门共发放征求意见表45.5万份,召开征求意见会2575场,收到意见建议12.1万条;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义务投工投劳7万多个工日,自愿无偿拆除旧房、捐让出地块用于公益事业48万平方米,认捐认养达2.3万人次。
另据介绍,厦门市同时推行“以奖代补”机制,对群众参与度高、满意度高的共同缔造项目优先给予财政资金补贴,从荣誉和经济等两方面激励居民持续参与社会治理。近两年来,厦门全市实施“以奖代补”项目932个,覆盖269个村(居),项目总投资3.41亿元。
评价:
民政部部长总结厦门创新社会治理“四大特点”
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厦门为全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可供复制的经验。2015年7月底,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总结交流厦门等地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经验。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蒙徽介绍说,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造性实践,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努力打造形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水平一流、福建特色、厦门特点和普遍意义的社区治理厦门模式,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为统筹推进城市“五位一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和谐惠及群众,让市民更加幸福。
李立国在讲话中指出,厦门等地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厦门市近年来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呈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二是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三是健全多元协商机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四是健全社会融合机制,增强居民合作共建意识。
李立国高度评价厦门市推进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做法,认为这有助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把居民的参与热情转化为治理服务活力,把社会的发展资源转化为治理服务实力,对于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推荐
更多>-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1元面额纪念币开始发行 安徽芜湖一餐馆液化气罐爆炸已致17死 男子铁钩穿背悬挂6.5小时 中网:纳达尔2比1淘汰索克 率先晋级男单四强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0月3日—9日 山东东营现浪漫“红地毯”
- 一大学女生的创意时装秀 故宫文化创意体验馆开馆 大自然才是最厉害的PS高手 我国首条高空玻璃吊桥开通 悬空180米 中国穆斯林赴沙特麦加朝觐 北京:绿色出行 任重道远
- 天安门广场国庆花篮将亮相迎“国庆”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9月12日—18日 美女与野兽在水底戏水合影 2015北京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开幕 母子微笑与亡夫合影,以远离毒品 我第十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队举行出征仪式
- 一往情深深几许?七夕寻觅光影故事背后的爱情箴言
- 为生活添色彩 盘点纽约帝国大厦灯光秀特别造型
- 中国道协否认发谴责《道士下山》声明:对影片持包容心态
-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红屡遭搭讪 辣妈写答题板机智回应
- 工作也是围城 毕业三年你“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