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就业创业新路径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7月7日上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马登科通报了铜川市近年来就业创业工作有关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坚持“一个引领”,健全“两个体系”,建设“三个基地”,推行“四个全覆盖”,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瞄准问题、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破解难题,千方百计稳就业、兜底线、增容量,扩平台、促创业、提质量,走出了一条具有铜川特色的就业创业新路径。2012至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就业资金6.17亿元,17.62万人次享受到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3年控制在3.5%以内,帮扶1.5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67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次。铜川市借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社区就业困难人员1580名,5072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实现就业,铜川市就业形势持续稳中趋好。
马登科介绍说,铜川市坚持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引领,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不断显现。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扩大反担保范围,简化贷款手续,提供便捷的资金扶持渠道。3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1亿元,扶持创业5435户,带动就业19023人,扶持小微企业245户,稳定就业8575人。同时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孵化项目涉及商贸流通、养生保健、家政服务等11个行业百余种产品,累计扶持1663人成功创业。
铜川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网格化管理“两个体系”。促进就业的根基在基层,关键在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和区(县)级人力资源市场5个、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事务所4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72个。在推行网格化管理中已为社区配备就业政策援助员350名,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人力资源特岗员554名,就业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基本做到了就业管理无遗漏,就业状况底子清,就业宣传全覆盖,政策落实无盲点,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就业失业信息登记管理制度。
我们建成了“铜川市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探索总结转型城市就业创业经验。针对铜川转型期间困难企业增多、就业困难群体增多、拓展就业岗位困难的实际,我们于2014年探索建成了“三个基地”,当年带动就业3654人,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一是在黄堡建成了“铜川市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重点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该基地重点打造下岗职工再就业、下岗职工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885人,探索实施的就业优惠政策将逐步辐射到其他困难企业,惠及更多困难群体;二是在照金建设“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统筹解决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回乡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难题,2014年已解决景区周边环线2500人就业创业。后续还将这一模式向药王山、玉华宫、陈炉景区延伸,使铜川“一心四区多点”全域旅游综合开发辐射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创业;三是在新区建成“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引领、指导、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2014年吸纳26家大学生孵化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69人,累计吸纳30家带动就业371人。今年七月底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将建成并投运。该中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创业。
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办公现场
铜川市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贴政策全覆盖、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政策全覆盖、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全覆盖、就业信息服务全覆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提供帮助。三年来,全市回铜报到的高校毕业生8276人,已实现就业7679人,登记就业率逐年提高,2014年达96.96%。我市探索实施的高校毕业生“托底安置”措施于2014年在全省推广。
铜川市推进信息化建设。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启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采集录入就业信息78.76万人;2013年开通了铜川公共就业服务网,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内外关联、信息共享”;2014年开通了“铜川公共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和“铜川人社”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我们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将服务渠道延伸到网络和移动终端,网上服务平台和“掌上人社”建设初显成效,使就业工作精细化管理、便捷式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