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将门布衣 红色传人——记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许光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上世纪70年代,一部红色影片《闪闪的红星》轰动全国。片中主人公——那个机智勇敢、百折不挠的“潘冬子”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然而,直到2013年1月,人们才知道“潘冬子”原型,居然是著名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河南省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同志。作为我军首批大学本科毕业的海军第一代舰艇长,他毅然放弃前程似锦的海军生涯,回到大别山革命老区,满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为老区建设和家乡人民奉献出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忠实践行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革命血脉的时代壮歌。

原本前程似锦,却归而不悔扎根老区,为党奉献忠孝两全

在共和国开国将领中,许世友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身为将军的长子,和“潘冬子”一样,幼年的许光在血雨腥风中成长。1932年,他不满3岁,父亲就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根据地转战川陕。面对反动武装的追杀迫害,他跟着祖母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一次敌人扫荡放火烧山,姑姑携着他在山洞里躲了三天三夜逃过一劫。1948年在王树声大将的帮助下,父子终于团聚。许世友先后将许光送进山东军区速成补习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和大连海军学校等,使之成为我军第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舰艇长。正值风华正茂前程似锦之时,1965年在东南沿海指挥军事演练的许世友接到母病重电报,特派长子许光替他回家尽孝,照顾祖母。半年后,祖母病故,许光本可以重返海军,再续将门辉煌。然而回家乡的半年里,他目睹老区的贫困落后,深感家乡的建设需求和老红军及革命遗属需要照顾,便选择了留在家乡。从此,他扎根大别山区无怨无悔战斗工作了48年。

作为许世友将军的长子,他曾有多次机会再走出新县。1978年,许世友问他是否愿意重回海军工作,许光回答说:我不回去了,新县很好。1982年许光已接近最高服役年限,省军区拟提拔他任军分区领导,他却提出转业,唯一的请求是继续留在新县。1985年许世友去世,将军的一位老部下郑重地问许光:老人不在了,你还留在新县吗?并主动提出帮他调到大城市。许光同样郑重回答:父亲在不在我都一样留在新县。

回归大别山48年,许光从未后悔。当年的战友,不少人成为将军或地方高官,很多人多方寻找许光并表达关切,他总是很平淡,多次意味深长地讲:“共产党员不一定非要当将军、扛将星,才算有光明的前程,扎根农村,同样无尚光荣。”

1992年,许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按规定应当享受离休待遇,因为早在1948年他就参加了革命,许多证人依然健在。办手续时,有人提醒退休和离休待遇相差很大,让补个证明。但许光却不去补办。一位县领导感慨地说,有的人伪造简历办离休,而许光符合条件却不去争取。许光说:“相比那些牺牲的红军,我们的离休和退休还重要吗?”

身为名将之子,却光而不耀甘为布衣,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

回到大别山后,许光“摘掉”了自己高干子女的“帽子”,甘愿无名,为改变家乡面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上世纪60年代末,新县贫困落后。时任县人武部军事科长的许光主动请缨,负责在海拔3000米的大别山主峰建设微波站。所有的机械设备全靠肩挑背扛,许光带领民兵在荆棘丛中摸爬滚打300多个日日夜夜。为了架设新县第一条35千伏高压线路,他又带领民兵将几吨重的电线杆一根根地扛上山。当年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结束了世世代代不通电的历史,全县沸腾了!

任县人武部副部长的20年间,许光致力于当地的国防动员和发展民兵武装。他总是头戴一顶草帽、身背一个水壶、脚穿一双胶鞋,走遍了新县的山山水水。下乡期间,他与老百姓同吃同住,立下了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

转业到新县担任领导职务后,许光依然保持本色,亲力亲为,经常深入乡镇村落,听实话摸实情,到乡下一住就是半个月。当地方发生灾情和险情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1987年新县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他跑遍了全县水库的角角落落,查漏补缺。一天深夜,许光接到某乡山洪暴发的危情后,他连夜乘车赶赴现场。当时路面被洪水冲毁,吉普车栽进被水淹没的深沟里,巨大的惯性把他撞出挡风玻璃,造成重伤,昏迷三天三夜。苏醒后的第二天,许光又悄悄地离开医院上了前线。

一生德高望重,却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红色基因

作为许世友的长子,许光在当地名闻遐迩,但他光明磊落、亲民低调、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

许世友将军和许光父子情深,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每当许世友来电来信思念孙辈时,他总是用攒了很久的工资,买最便宜的火车票,拖儿带女,辗转多地到广州或南京。下车后,再换乘公共汽车来到军区大院门口。工作人员闻讯赶来,抱怨没有提前告知时,他总是一笑了之。

许光去世后,亲人打开他一直锁着的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许世友给儿子的信件。每一封信都充分体现了将军对儿子的牵挂和关怀。然而,许光非常了解父亲对子女后代的严格要求,从不向父亲提任何要求。许光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当兵,许光从未向许世友提一句为儿子提干的事。两个儿子复员回乡后,作为县领导,许光也没有打过一个招呼,至今他们仍是普通职员。二女儿师范大学毕业,想托父亲留在城市,他也一口拒绝。对最疼爱的大女儿,入伍时许光送给她一只珍藏的在舰艇学院学习时苏联教授赠送的手表和女儿在中学时代的13张“三好生”奖状,嘱咐她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知识的军人。大女儿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军校后,他十分高兴。3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为她在部队托过人情。大女儿牢记父亲嘱托,已成长为第二炮兵第一位军事学女博士。

许光退休前配有专车,但只用于工作。女儿每次回家探亲,下了火车还要坐4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用单位的车接送过一次。

和父亲许世友一样,许光一直恪守共产党人的宗旨,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任何超标准的物质享受都会有愧于天地民心,有负于百姓的期望和信任。

近些年,人家搬家是越搬越大,越搬越漂亮。许光的家搬了几次,却越搬越小,越搬越简陋。在人武部时,按级别他可以分一处团职房,却主动让给了一位外地调入的普通干部。转业后,县里照顾他一套较宽敞的院落,没住两年,县机关盖家属房时征不到地,他二话不说,主动提出拆掉自家院落,把地皮无偿让出。楼房建好后,他没有挑最好的,只要了一套最小的仅60平方的两居室。

走进这套许光住了20多年的房子,人们强烈感受到“简朴”的震撼。泛黄的墙壁,斑驳的裂痕,上世纪60年代的军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简易木床、90年代的老式电视,一根看不清颜色的绳子下吊着昏黄的灯泡,一台当年300元还带安装的老式煤气热水器修了好多次。子女多次提议换掉,但许光坚持“不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里给许光家安了一部工作电话,但他从来没有给孩子们打过电话。后来儿女才知道,父亲是因为电话费由公家报销,不想因为家里的私事浪费公家的钱。

在大女儿的办公室里,一直存着父亲的一套军便服:蓝色的上衣是当年父亲从部队转业时的海军军装,领口、袖口已经泛白,还有几个破洞,军绿色的裤子也泛着岁月的白光。女儿说,这是她多年来为父亲做衣服的样板。父亲一生简朴,几十年一直只穿军便服。这衣服没地方买,她就在北京找了一家裁缝店,定期为父亲订做军便服。

2012年5月,许光在体检中被查出癌症晚期,病重时住进了武汉总医院。军区首长和院方要给予特殊照顾,他坚决不同意,并提出“三不”原则:不用进口的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组织添麻烦。迫不得已,家人告诉了他罹患肺癌的实情,得知实情的许光不让医院为他再“浪费”钱,坚决拒绝治疗,回到他热爱一生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身边。

许光一生恪守清贫,但对老红军及遗属从来慷慨大方。回到家乡40多年来,新县的“红军街”每天都有他走访慰问的身影。他累计资助了老红军10多万元。弥留之际,又将自己毕生积蓄的20万元存款捐给了家乡的慈善事业。

生前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许光,身后却赢得人民群众的无限敬仰。2014年,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推出关于许光的报道,尤其是10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许光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光,在他离去后,又一次以一生无私的奉献传承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潘冬子”许光走了,却把“闪闪红星传万代”的精神留给了后人,留给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

分享到6.79K
编辑: 宁波标签:
变数 武装到牙齿
存贷比指标退出舞台:商业银行放贷闸门被打开 中国豪车热退烧:国产化、小型化或是新方向
当好莱坞大片遇上食物:魔戒变甜甜圈 马卡龙激怒绿巨人 高考撕书狂欢过后 看各学科知识的正确打开方式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