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快抢救徽州文书 保护民间“历史档案”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6月14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欢聚在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共同参与了刘伯山五十卷《徽州文书》整理出版学术座谈会。会上就徽州文书的抢救与整理情况展开了讨论并呼吁学术界更多学者共同关注徽州文书的抢救整理工作。
“我在黄山市屯溪老街看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徽州文书资料,有人带走的是复印件,但是更多人带走了原件。当时,我更加意识到‘抢救’徽州文书的必要性”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刘伯山介绍,1981年他第一次在屯溪老屋的墙角里发现了用油纸包裹的徽州文书书卷,当时本能的将这套书卷保存了下来。后来在1988年到2000年期间,他以个人力量,利用自己的工资、稿费收入,积12年的努力,在徽州民间抢救和收集了徽州文书、谱牒、古籍等原件达1万2千余份(部),并于2001年5月19日悉数捐献给安徽大学,为此,安徽大学决定设特藏室,命名“伯山书屋”。刘伯山告诉记者,2000年至今,他仍在不遗余力的“抢救”徽州文书。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黄德宽教授十分肯定刘伯山的徽学研究工作,他说:“刘伯山提出的强化田野调查,探访归户文书出自地,完整保存归户文书对于研究徽州文书意义重大。”黄德宽还表示,徽州文书的抢救整理工作迫在眉睫,《徽州文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对整个学术界来说具有极大的贡献。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未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它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10余万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曾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