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琼海龙寿洋公园一夜火爆:好民风是竞争力[图]

海南日报郭嘉轩 蔡倩 2015-04-23 15:23:00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琼海龙寿洋公园一夜火爆:好民风是竞争力[图]

琼海龙寿洋公园。本报记者张茂摄

-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成功实践

-破解三农难题的有益尝试

-农民参与新农村发展的有效平台

龙寿洋的创造

-海南日报记者郭嘉轩 蔡倩

传统的旅游景区,要经过多年建设和宣传推广才能引来大量游客。而琼海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似乎一夜之间就火爆起来。

2013年3月开始启动建设,2014年4月开园。一年建设期,一年运行期,“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建起的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甫一亮相即惊艳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最高峰日入园上万人次;景区内村民收入激增,人均年增收400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农业部、中央文明办相继给予高度评价,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等称号。

龙寿洋现象背后到底承载着什么?它对我省乃至全国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乃至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带来哪些思考?带着疑问与好奇,记者走进龙寿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对它两年来的变化进行一番深入探究。

微观

龙寿洋

核心村里的“农旅融合”实践

琼海龙寿洋景区,就游客角度而言,直观指向就是今年春节和博鳌论坛期间声名大振的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

不靠山不靠海的一片普通农田,3万亩范围内投入不到4000万元,不迁一户村民不拆一间房屋,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缘何能在两年内声名鹊起?

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作为琼海市推进农业公园建设的示范点,总面积3万多亩,涵盖6个村委会,3058户1.53万人。目前初步建成的核心示范区,主要分为龙寿村片区和礼都村片区两大部分。

从务农迈向农旅结合

龙寿洋因龙寿村而得名。问道龙寿洋,先到龙寿村。

4月20日,车出嘉积城区,沿着风景如画的嘉博公路前行3公里,路边打听,龙寿村不好找,“龙寿花海”却路人皆知——沿着修有栈道的绿道走,看到五彩稻田旁边就是了。热心村民还惋惜地关切一声,“花期刚过,你来晚了。”

龙寿村支书李树已经习惯向各路记者介绍情况,一见面就熟络地开聊:“全村440户1940人,1500亩水田,人均耕地不到一亩。龙寿洋是低洼地,积水难排,村民传统上只种一季水稻一季辣椒。水稻产量收入不高,每亩只有800多元。辣椒则看价格,好的年份能有几千元收入,过去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

“真正的变化要从2013年说起。”李树告诉记者,“当年政府下大力气全面整治农田基础设施,修好了绿道、水沟、排洪渠,生产条件好了一点。更关键的是,龙寿村被划入龙寿洋田野公园的核心示范区。”

由于龙寿村临近公路,本地植被丰富,地形有特色,自然风光较好,因此在田野公园规划中被列为农业观光区。

到观光区看什么呢?琼海市委常委、嘉积镇委书记文明光提出打造花卉景观的建议,并引导该村成立了龙寿洋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说实话,过去只是种地,不仅没种过花,甚至那些花之前见都没见过。但政府支持我们外出学习,并专门拿出1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建设。我们去万宁的永范花海参观学习后,感到很震撼,心里也有了一点底。”李树说。

要鼓励农民涉入未知领域,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农民自然会评估风险做出选择。当时龙寿村的土地出租价格一般是800元每亩,因此合作社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

愿意加入花卉合作社的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保底每亩分红1000元;村民参与基地建设每天工资100元;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入股土地用于观赏花卉基地建设,花期结束后,土地还由各家自主经营。

这样的制度设计,一下调动了50多户村民的积极性。

“合作社只有30多万元注册金,而经过测算,建设这片花海至少需要80万元。在这关键时刻,嘉积镇政府伸出援手,借给我们35万元,加上挂点领导支持10万元工作经费,我们就干了起来。”李树回忆起合作社起步期的艰难。

买花苗、买肥料、付地租、平整土地、合作社成员投工投劳,经过3个月的施工,一片360亩的花卉基地初见端倪。

“快开花的那段时间我们心里最没底,到底有没有人来旅游呢?”李树的担忧,随着灿烂花海的绽放逐步烟消云散。

“市里帮着我们大力宣传,从12月下旬开始,游客慢慢多起来。当他们从连通龙寿洋各村的绿道上经过时,突然看到这一片令人惊艳的花海,口碑效应迅速扩散开了。”

大约1个多月的花期,龙寿村光门票就收了40万元,基本将前期花苗、种子等投入收回了。

李树说,合作社第一年收入虽然只是平平,但村民们却实实在在赚到了钱。“村民出租土地一亩1000元;基地建设3个月,每天要用120个村里劳力,每天100元工资就是9000元;春节期间游客多,景区又请了20多人从事导游、保安、售票员、管理、保洁等工作,每天工资也是100元;村里有6个大学生,今年寒假在这里打工收门票,赚到1000多元生活费,高兴地上学去了。平均每天近千游客量,让景区外卖水果、饮料的村民也乐开了怀。”

“龙寿花海”的火爆,还带火了周边房地产项目。紧邻龙寿村的鸿信·御景湾楼盘,不仅专门把客户带到花海边推介楼盘,还在村里租下53亩地,打造楼盘客户的“私家菜地”,以此作为销售卖点。看到旅游高峰时游客吃饭休息需求大,御景湾甚至放下地产开发商的身段,在村里投资上百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既借景又借财。

好民风也是竞争力

池塘荷韵、碧野红莓、乡村兰情……在龙寿洋嘉积镇礼都村片区,这些词不仅是对田园风光诗情画意的描绘,也是新型农业基地的名称,它们分别代表了莲藕基地、草莓基地、兰花基地。

琼海嘉积镇礼都村委会村支书黎文儋告诉记者,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的核心区,绝大部分在礼都村范围内。同龙寿村一样,这里的田洋积水低洼,农作物收成很差,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外,主要靠制作陶器为生。“能够成为龙寿洋田野公园的核心区,我们最主要的体会是抓住了琼海建设美丽田园的机遇。”

“好民风也是竞争力啊。”黎文儋随口冒出的一句话,让很少听到村干部谈“软实力”的记者兴趣大增。“我们除了离城区近一点,其他没什么优势。龙寿洋核心区为什么选择礼都村?我们的好村风民风,以及积极配合政府、积极融入田园城市建设是最重要的因素。

“礼都村历来民风淳朴,我们村的多文村小组是嘉积镇首批获评的‘好民风’村。政府提出龙寿洋田野公园建设规划后,村民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与有的地方向政府工程狮子大开口不同,我们村民对青苗补偿只要40元/株,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前期工作。规划范围内的用地,村民都主动清表。有时土地相关审批手续还没办好,村民就说可以先开工再协调。这样我们的建设步伐就快。附近有的村2013年同时起步规划,现在我们都建成了,他们还没有动工。”

农民稳稳地受益

在打造农业公园,推进景区建设中,琼海时刻以农民意愿为主导,选取了一条农民当前受益最大、长远收益稳定、收益风险最小、建设阻力最小的方式推进:规划先行,首先请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依照市委确定的“三不一就”城镇化原则展开全面规划;景区中一些引导标志景观、管网基础设施、绿道、田野驿站等公共场地用地,由嘉积镇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投资主体,向村民承包土地建设。以礼都村为例,这部分景区公共用地大概要占地130亩,而这些是纯粹的公益建设,政府并没有任何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嘉积镇探索不改变这些土地的使用属性,整合琼海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琼海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琼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多部门涉农资金,按照800元/亩、承租30年的形式向农民租赁。

“土地所有权还在农民手上,同时确保农民的稳定收益。这些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庄自身的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拥护。”黎文儋介绍。

琼海市规划建设局局长颜帆告诉记者,龙寿洋核心区基础设施总共投入了不到4000万元。“这些钱往年也是要投到农村道路、卫生、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现在统一规划整合用到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的基础设施中,相当于搭建起一个承接旅游产业的平台。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一下子激活了整个产业链。”

中观

龙寿洋

破解三农难题的试验田

从龙寿洋两个核心村的变化,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以农业公园为载体,龙寿洋模式实际上在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三农”问题上,展开了悄然而深刻的探索。

——农民收入多元化

作为全新的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平台,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不仅打造了农家乐、农家旅馆、咖啡屋等传统乡村游项目,而且创造了融农业生产和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依托“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4种收入。

在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核心区,2014年片区人均收入1.1万元,比2013年增加4000元;而那些离景区稍远的自然村,虽然没直接享受到利益,但在核心区带动下,打工收入和农产品销售收入也都有明显增加。

在礼都村和龙寿村采访,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工地多新建房多。700多户人家的礼都村,两年间有近300家翻盖了新房,全村已有100多台轿车。用黎文儋略带自豪的话说就是:“农村也有了城市的烦恼——停车难。”

——激发大众创业

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龙寿洋核心区大众创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目前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范围内,已成立了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225户农民入股,发展起兰花基地、蔬菜基地、垂钓区、采摘区、农家餐饮、自行车和电瓶车租赁等17个项目。

以礼都村为例,目前村民自发成立了3家农家乐,2家乡村咖啡馆,以及兰花基地、蔬菜大棚基地、草莓基地、莲藕基地、彩色水稻基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合作社。

“田野炊烟”农家乐,由7户村民每家10万元合股建起,当年就赚了55万,每户当年分红4万,其余的用来滚动扩大经营;兰花基地,8个村民合股成立,第一年每个月就有6万元左右收入,该基地还打算延伸产业链,除了观赏外增加销售花卉……

创业热情被激发,创业能力必须跟上。琼海市迅速对接有关科研部门,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派专职农业专家进驻龙寿洋,成立“专家工作站”,对龙寿洋规划种植、引进品种、实验推广等手把手进行指导。

“以现在的百亩莲藕基地为例,除了吸引游客观赏外,也可以产出莲藕和莲子。莲子一亩收400斤,市场价20元/斤,每亩至少有8000元收入。今后随着龙寿洋品牌渐渐叫响,农产品都可以打造成产业化、品牌化的旅游商品,价格也会更高。”黎文儋告诉记者。

——资金人才回流农村

伴随着大众创业的兴起,多年来“失血”严重的龙寿洋农村,首次出现资金人才大规模回流的情形。

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王其卿,看好家乡旅游业前景,带领8个同乡投入10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占地60亩的高标准的“儿童乐园”,目前设备已调试完毕,5月1日即可开业。

礼都村全村2000多人,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短短一年,该村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留守的村民全部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在外打工的120多名村民也纷纷回流;即便是这样,村里的岗位需求依旧得不到满足,还吸纳了周边村组的近百劳动力。

——破解农村社会问题瓶颈

龙寿洋“农旅融合”模式,对海南以农为主的社会结构而言,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随着大量外出打工人员回流,亲情也回流了。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心村、打工者长期分居等社会问题随之化解,龙寿洋乡村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和谐。

“过去,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都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帮扶关注。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很多社会问题化解了。外出人员在家门口就业,打工与农活两不误,省去了外出打工的衣食住行成本,减少了疏离感,不仅实际收入增长了,幸福感也大大提升。”琼海市文明办主任王连东告诉记者。

礼都村委会礼下村小组组长黎德胜告诉记者,现在龙寿洋片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华侨等回村,都感叹村里变化大,干净整洁,不仅衣食住行基础条件不比城里差,在工作机会、生活成本和生活环境指数上,有时比城里还优越,村民的自豪感大大提升,再不忌讳自己的农民身份。“在物质层面以外,意识上的平等才是更高层面的城乡统筹一体化。”王连东说。

——基层公益事务有了长效机制

在采访中,很多基层干部与记者聊天时反映,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在每轮建设中都有所改观,但一个核心问题却长期没有破解:农村公益事业的长效维护机制。

“政府把垃圾点建好,谁来长期保洁?道路修好了,谁来养护?路灯电线拉好了,电费谁来出?这些问题不解决,总是一阵风建设,往往是事倍功半,长此以往也让群众对政府主导项目产生疏离感,认为政府工程都是花架子、做样子。”李树的话道出了相当部分农民的心声。

琼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琼海市城镇化办公室主任张忠惠认为,龙寿洋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参与乡村公益事业管理长效机制的路子,其关键点,是“农旅融合”给农村带来了能够长期受益的产业支撑。

礼都村的做法,就是在集体用地租金中,各小组协商留下10%或20%的公共基金,用于龙寿洋景区各项基础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提升。

“农旅融合,要让游客顺利来到村里景区,公共绿道维护就成了自己的事;农家乐、民宿办起来了,公共卫生和社区安全就变成了自己的事;项目进村集体有了积蓄,路灯就能长期点亮;农产品基地要保持新鲜感吸引游客,农业基础设施就要自己维护。只要不断拉长农旅融合产业链,让农民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参与建设和发展,公益事务就是村民关心共同维护的事,就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日益荒废。”张忠惠如是说。

宏观

龙寿洋

农业公园的四个平台效应

3万亩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是涵盖琼海嘉积、塔洋、大路三个镇、总面积404平方公里的龙寿洋农业公园中的一个示范区。而龙寿洋农业公园,又是琼海龙寿洋、万泉河、滨海三个农业公园片区之一。

在1700平方公里的琼海市,一个“农旅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田园城市”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个个特色浓郁的城镇如一粒粒珍珠,彰显着地域个性,传承着文化记忆;

一座座功能各异的国家农业公园里,整洁的村容村貌、绿意盎然的田野风光与古朴的民风民俗相映成辉;

一条条散发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村庄串成一体,亦城亦乡的不只是风景,更是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短短两年,琼海在‘三不一就’的原则下,以农旅融合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城市面貌和发展后劲不断提升。这是顶层设计和科学推进共同取得的成果。”张忠惠告诉记者,相对于当前取得的变化,琼海市的刚性投入其实并不多:“2013年投入2亿,2014年投入3亿,一些项目现在还没验收。所以真正用掉的大概4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整合农村基础设施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绿化宝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扶贫资金、乡村道路改造等涉农资金。”

抓住就地城镇化和农旅融合这一“牛鼻子”,坚守保护生态、敬畏自然、民生和谐三条发展红线,统筹资金的使用不再“撒胡椒面”,转而专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琼海市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目标。

“为了用好宝贵的政府资金,琼海制定了详细的项目量化指标:每年制定200个项目计划,其中100个是政府投入扶持的配套基础设施,另外100个是引进社会投资项目。”张忠惠告诉记者,4亿元政府投入,按照1:3乃至1:4的比例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涌入。

潭门镇两年来拉动社会投资50亿元、民间投资30亿元;中原镇经过南洋特色改造后,铺面月租金从700元涨到2500元以上,铺面总数也从203间增加到460多间;博鳌天堂小镇的建设,不但推动了投资10亿元的中信博鳌风情广场建设,还催生了9个各具特色的主题酒吧,临街铺面租金也涨了一倍;万泉水乡小镇建设一年中,当地农民就在镇上新建房屋70多栋,吸引外来投资7000多万元;塔洋古邑小镇建设后,铺面租金翻了一番,吸引外来投资5000多万元,该镇鱼良村委会上坡村,今年以来全村新建房31栋,按每栋50万元计算,一个小村的民间投资超过1500万元……

“农业公园有四个平台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平台、新型城镇化平台、乡村旅游平台、高新技术推广普及平台。”张忠惠告诉记者,用旅游业改造“三农”,通过拉升产业链,让农民在四个平台都能够参与发展,变单一收入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生产性4种收入;让游客来得到、住得下、吃得香、玩得乐、买得到,这是建设农业公园的具体目标。

改革没有尽头。谈到下一步改革需要破解的问题,张忠惠坦言,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景区项目不断升级,面临的用地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实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过留存一定比例农业建设用地的政策,现在关键是要把这一政策具体化、落实好。”

“发展资金也是一个瓶颈”,张忠惠表示,发展的路找到了,现在亟待加大投入提升标准,“就一个县级市的财力而言,目前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还不高,推进速度还不够快,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作为“农旅融合”的探索,行业部门的管理标准也是需要探索的课题。“农民在自己村里搞的乡村旅游农家乐,节能减排的标准怎么定?盖个厕所,需要土地预审吗?这些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机制制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张忠惠的思绪被拉长了。 (本报嘉积4月22日电)

分享到6.79K
健忘的安倍 讨价还价
银行卡清算市场全面开放:银联格局将改写 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大幅下滑 车界大佬欲着手应对
赵薇李小璐林志颖生财有道 明星副业响当当 麦当娜《名利场》封面集锦 30年演绎多种风情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京正式启动

        详细>>

        圆梦北京之《90后的青春》

        详细>>

        圆梦北京之《梦想成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