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的一天·昌吉篇:九碗三行子的师徒传承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3月25日,马学才出现在古韵芬芳的昌吉回民小吃街时,阳光已在小吃街35米高的观光平安塔上徜徉多时了。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回民小吃街是闻起来、看起来、品起来都有诱惑力的旅游区。马学才和他的徒弟们,习惯了游人中午聚拢之前才下厨,因此不用一大早开门揖客。
马学才经营的欧麦尔餐厅,像一道花样十足的菜,规矩地摆在观光平安塔下的一排门面房中。餐厅已开了六七年,现在,他看到金光闪闪的“欧麦尔九碗三行子”几个大字,内心的激动不亚于见到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迪拜塔。
名菜华丽转身
“尔力,丸子、焖子、甜盘子都备上了吗?”餐厅里,几个戴白帽小伙子在吃汤揪片子,马学才问其中一个小伙子。
小伙子名叫“马国海”,“尔力”是他的经名。回族穆斯林有个习俗,孩子出生后先取经名,再取学名。马学才于1963年出生后,阿訇给他取的经名为“欧麦尔”,他立志恢复回族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九碗三行子时,干脆用自己的经名命名餐厅。
餐厅里“绽放”着回族人喜欢的花朵图案,也流淌着各民族年轻人心动的现代元素。马学才最心爱的东西则是一幅字:以前是,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现在是,九碗三行子吃了长面子。
马学才本是阜康市人,他爷爷在民国年间就经营餐馆,九碗三行子传到他这一代算是第三代了。他认为,他是九碗三行子的复兴者和改良者。
“你们想象不到,我小时候正是生活困难时期,看到父亲给别人家办婚宴上做九碗三行子,上面铺着薄薄一层肉,下面都是萝卜、白菜等蔬菜。宾客吃不饱这种流水席,便讽刺说: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马学才讲起这些时,择菜的妇女、剁肉的小伙子放慢了速度,大家喜欢听九碗三行子的故事。
传艺毫不保留
临近中午,马学才的得意弟子马福刚来到餐厅。马福刚麻利得换上工作服,端起炒锅开始做九碗三行子的汤汁,灶台上的火在跳跃,马福刚的徒弟马国海等几个小伙子分别从笼屉里取出备好的丸子、焖子等菜肴。只是十来分钟时间,浇汁完毕,一托盘呈现“回”字形的九碗三行子完成了。
马学才挑剔地观察着徒弟们的每一个动作,最后将目光停留在每一碗菜肴上。7年来,他带出了十几个徒弟,马福刚是跟随时间较长、且没有单独创业的徒弟。说实话,回族人在传艺上也有师傅保留一招、甚至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但马学才的愿望是让九碗三行子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他恨不得把手艺全传给徒弟们。
马福刚是伊犁人,小时候因家境困难没上几年学。8年前,他来昌吉打工时,选择了学习制作从没听说过的九碗三行子。师傅的严厉让他有过不打招呼就逃跑的念头,可他认可师傅的理想,硬是坚持了下来。马学才在餐饮经营中一有大动作,必召开家庭会议,渐渐成为餐厅经理的马福刚也参会讨论。
梦想系在远方
午饭时分,客人络绎而来。马学才在昌吉市还开有火锅店,他先去忙火锅店的事情,马福刚和徒弟们开始了快节奏地配菜、传菜。
每一名厨师,都有自己当老板的梦想。马福刚的师兄弟们,在疆内外开创着各自的事业。师傅马学才也曾鼓励他另立门户:“如果你有能力把九碗三行子餐馆开到内地,我不拦你。”马福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夜幕降临后,小吃街上灯影阑珊,送走最后一拨客人,马福刚会像师傅那样开个短会,点评这一天九碗三行子中每一道菜的口感、色泽和形状。年轻人坐在一起,少不了谈梦想,马福刚希望将来把九碗三行子的餐馆开到北京或上海,这样师傅会更高兴。
谈到把回民小吃传到内地或是国外,这几个没出过远门的年轻人自然会提到师傅去年的迪拜之行。去年,马学才到迪拜旅游时吃不惯西餐,找到了一家维吾尔族人开的中餐馆,里面居然有他早年创制的干煸炒面,他透露自己的身份后,维吾尔族老板激动得让厨师和他交流学习。(通讯员 石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