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的一天·昌吉篇:农民也能干成大事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和古铜色的脸庞相比,张学礼西装内的衬衣显得格外洁白。4月9日,“新疆人的一天”大型网络外宣活动启幕之日,他作为嘉宾之一是这身打扮,平时也是这身打扮。
在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郑家庄村,年近六旬的张学礼在同村人心目中,是干什么成什么的能人。3月27日,记者第一次见到张学礼时,他用三个“三”作自我介绍:我组建的合作社有三个工厂、三个服务队、三个基地。我是农民,但我认为,只要有信心,没有干不成的事。一天之计在于晨
张学礼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这一天也不例外。洗漱完毕,他开始背着手出门散步。
“别人说早晨睡懒觉有多舒服,我从来没感觉到。一到6点多我再也睡不着了,要是多睡两个小时,我一天中会觉得迷迷糊糊。还是早早地起来,神清气爽,浑身轻松。”有人要和张学礼探讨睡懒觉的问题时,张学礼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张学礼出门后不是瞎转,他先来到村里的地膜厂,从车间到库房,仔细查看一番。然后到废旧残膜回收颗粒厂、节水材料厂。工人们对他的一大早查看早习惯了,不必向他汇报工作,只顾埋头操作机器。
太阳徐徐升起来时,张学礼来到两公里外的农田。尚没有人和机械下地的田野一片宁静,张学礼一会儿抠开土看看墒情,一会儿蹲下来看节水设施的完好情况,像是和大自然无声地交流。
等张学礼回到家端起妻子做的早饭时,时钟显示8点半。散步五六公里,他感觉早饭真香。饭后,他把文件包撂到私家车的后座,开车到地膜厂兼农业合作社办公室。这时,汇报工作的车间主任、需要解决问题的合作社成员、上门营销的信贷员或保险员陆陆续续来找他,一天的忙碌开始了。
因为早晨该查看的查看了,该思考的思考了,张学礼不用“泡”在办公室,别人认为很复杂的事情,他三下五除二便处理完了。车辆载着他到田间地头,进入农忙,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农田。不忘十年寒窗苦
郑家庄村村民文军看到张学礼的车远远驶来,放下手中的活等候。这几年,文军虽然成了名副其实的“种棉能手”,但每天要是和张学礼见面聊上一会,干什么事会觉得更有信心。
在文军等年轻一代农民眼里,张学礼的魅力不只是把村里原来的“花花田”统一成滴灌田,经过大刀阔斧的土地流转后,全村数千亩耕地成了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从农田里解放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多了一条增收渠道,更在于他从没间断过学习。
中午时分,张学礼和文军等村民似乎忘记了回家吃饭,他们正围绕一些大事情讨论:今年,棉花到底该种多少?如果产业转型,该怎么转?
1972年,由于家庭成分是“富农”,在山东老家的张学礼无法继续学业,来到新疆农村落户。当时,他一有时间就读书学习,为了学技术,他跑到打井队学了3个月,把修电机的师傅请到家里学修电机。改革开放之初,他成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当玛纳斯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发家致富时,他开始琢磨着怎样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了。
“天暖和了,切地(平整土地)、备种一刻也不要耽误,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方向,对我们非常有利……”张学礼劝大家。周围人频频点头,村里人都知道,老张每年要花2000多元订党报党刊。
吃过午饭,张学礼会补个午觉。下午,把需要处理的事情安排妥当后,他开始读报。他说,年轻时,大学梦中断了,但十年寒窗苦不能中断。 “常胜将军”打稳仗
这一天,地膜厂生产任务超紧,张学礼要住到办公室。他的办公室里间有一张床,床尾地板上躺着一幅牌匾,上书“大展宏图”。牌匾是别人几年前送的,他一直没往墙上挂。
“舅,最近是农户购买地膜的高峰期,附近的农场也找我们加工,人手不够用啊!”下午5点,地膜厂负责人王汉文一进张学礼的办公室,便焦急地说。王汉文是张学礼的表外甥,1998年,张学礼拿出全部积蓄投资地膜厂时,一时找不到技术人员,便把老家山东郓城一家塑料厂工作的表外甥“挖”了过来。
一年中,张学礼有半年住在办公室。需要加班处理的事务太多了,一个人独处,也便于思考问题。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规章制度,制度只能起到规范和约束一个集体的作用,而一个集体的发展方向,就看他这个舵手了。
春耕来临,农机服务队、滴灌首部安装服务队怎样来务工赚钱?玉米制种基地、酿酒葡萄基地怎样管理?残疾人就业问题怎样解决……夜幕降临,张学礼还在和合作社其他负责人商量着一件件事情。
“咱们种地这么多年,经历过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但为什么没有赔钱?因为在一直稳扎稳打。要是哪一步踏空就很麻烦,庄稼人投资一定要考虑到风险。从不沉醉于“小富即安”的 张学礼,开会时表现出特有的谨慎,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在不断的转型投资中,成为“常胜将军”的重要原因。(通讯员 石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