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上盛开的一支文化奇葩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三晋大地上盛开的一支文化奇葩
——原平缘何获得“中国诗歌之乡”和“书画之乡”的美誉
“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这是清代诗人王佩钰描写原平梨花盛开时的两句诗,记者未去原平采访之时,就已被这大气磅礴的描写所感染,眼前仿佛浮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场面。
梨乡春早
“梨乡”起源
原平地处山西省北中部、滹沱河之畔,这里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特色闻名、百业齐备,人文荟萃、山川秀美,有“铝电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里、慧远故里、书画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等美誉。
那么,原平为什么会被外界称为“梨乡”呢?在原平采访时,听到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西山聚宝盆,东山摇钱树,中部米粮川”,其中东山“摇钱树”,特指同河两岸漫山遍野的梨树。外界所说的“梨乡”地处原平市东部,古老的同河从梨乡腹地穿过。现如今,梨乡总计有梨树50多万株,年总产量约500万公斤。改良后的同川新品酥梨,因地理、环境、土质、水分的影响,以其“皮薄、汁甜、水大、核小”而响誉全国。原平人民勤劳俭朴,擅长经营,“梨乡”之雅号早在隋朝时就名声在外。“梨乡”之美,美在河流山川,美在梨花烂漫,更美在宁静恬淡的自然风光。
建于元代的崞阳文庙大成殿
黄土地上的农民诗人
原平不仅风光旖旎,原平还是一块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秀诗歌传统的沃土。两千多年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歌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与生态文化、历 史文化、小说散文、书画艺术相映生辉,构成了原平广博、凝重的大文化谱系,一大批优秀的诗歌、诗人汇成了原平源远流长的诗歌大潮。西汉时期的班捷妤以《自悼赋》、《怨歌行》、《捣素赋》,在华夏大地昂起原平诗歌的龙头;班固则以五言诗,开东汉文人之先,其《两都赋》至今为后人传诵。东晋高僧慧远更以《庐山东林寺杂诗》等佳作传世。
新世纪以来,一大批原平籍诗人活跃在中国文坛上,其中参加过全国诗歌界最有影响力盛会——“青春诗会”的有8人,获得赵树理文学奖的有13人。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新诗创作盛况空前,原平市诗歌协会团体大量涌现,诗词学会、诗词联研究会、楹联学会、校园文学社等团体带动了一批又一批诗歌爱好者投入其中,诗歌的种子洒遍城乡,特别是原平市的农民诗社、农民散曲社, 2008年由民间热爱诗歌创作的文学爱好者发起,5年来共发展会员170多人,创
作作品1万余首,并在全市18个乡镇开办了13个分社,这种土生土长、自发自觉的草根文化引领了农村文化建设新风尚,在全省乃至全国诗歌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农民诗社的创作多反映农村生活的时代变化和崭新面貌,除了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外,还创作散曲。著名诗人、散曲家王美玉评价说:“农民创作散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农民诗社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承继传统,还诗于民,和谐之旅,曲进乡村”的宗旨,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农村新变化,为宣传富民惠民政策、普及法律知识、传播健康科学理念不懈努力。
热门推荐
更多>- 济南:考研冲刺一座难求 食堂变身“自习室” 探访神秘枪械师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1月22日—28日 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到访长汀客家山寨 图揭最神秘的云朵 江西进贤有个“四眼井” 距今500多年依然“鲜活”
- “天下第一大火锅”亮相重庆 黔湘桂侗族聚首 竞唱“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重庆现“天下第一大火锅” 民众一同开涮 武汉女大学生休学卖红薯给白血病弟弟治病 安徽一警车侧翻砸死路边骑车老人(组图) 荆州一种猪场堆放数十头死猪 周边村民睡觉要戴口罩
- 吉林一学校改编《小苹果》当课间操 系列照揭示吸毒者面容巨变 袁雅逊走了 他用满是灰尘大衣温暖康定草原 广东渔民用“断子绝孙”法炸鱼 70岁老父亲抚养2岁儿子 每天捡垃圾吃 “被吸烟我不干”感恩派对举行 国内首支公益歌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