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一届中央领导为何两年之内“访全球”

作者:人民网记者曾伟 实习生徐娅文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2014-11-26 18:40:46

2014年11月23日,习近平乘坐专机离开斐济楠迪返回北京,圆满完成此次南太之行。至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11次出访,足迹已遍及六大洲的31个国家。对此,媒体评价为两年之内“访全球”。此外,十八大以来,李克强总理也先后对非洲、欧洲等进行了多次访问。

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为何对外交如此重视?两年来的外交实践又有何特点?人民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解读1

外交服务于内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和发展大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了外交良好开局。

学者张清敏在《外交评论》撰文指出,十八大后,中国外交在操作层面展示出了一系列新特点,这具体包括:更加重视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坐标作用;在推动首脑外交和“夫人外交”方面表现活跃;更加强调外交工作的全局统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方方面面成就,中国外交功不可没。”张清敏认为,中国领导人重视外交的重要原因是外交工作的成就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振宇接受本网采访时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国内的改革努力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例如在此次南太之行中提出的追逃追赃,合作反腐等等,这些都是为国内深化改革创造更加干净的环境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则从民生的角度对外交调整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些外交方面的新特点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是“外交为民”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公司中国公民遍及全球,有许多涉及民生的问题需要推动。“我们有很多利益需要在海外得到保护,”曲星说,“比如通过与奥巴马政府会谈而获得的成果:向中国的留学生和商人提供发放五年和十年的签证。这个实际上能够为我们的留学生海外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为商人企业家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便利,这些都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

解读2

回应热点强化沟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出访商谈合作是一个重点。从“中国梦”、“一路一带”、“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丝路基金”、“互联互通”等的逐步推进,经济合作成为新一届领导人出访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但国际上的一些杂音也不时出现。

“外交目标始终是围绕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际格局调整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习近平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来定位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他在出访和会见中,将中国梦解释为‘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愿望,并提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张清敏认为,工作的重心决定了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王震宇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贸易国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也在增大、期待也在增大,中国对容身入其中的全球和地区治理也有新的理解和期待。

“中国也应当为国际的秩序、和平与发展、稳定等等问题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他说。

“国家发展快速,经济实力强大了就会面临新的挑战,”曲星说,“重视外交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读3

外交主动体现领导人个性

时至今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实力的崛起与能力的增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更加重视外交发挥的作用,在外交事务上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除了对于内政和当前形势的考量,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认为,领导人的执政风格与个人魅力等等因素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突出,无论是习主席还是李总理在外交实践中都个性比较鲜明。

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家利益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表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张清敏也分析认为,元首外交更加活跃等,都与领导人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清敏认为,十八大所确立的新的一届领导集体领导人,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执政伊始不可能在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作出让步,面对外部挑衅也绝不可能无所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以强硬立场应对他国对中国主权的挑衅行为,同时也希望保持和平的周边环境,所以,在实践层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