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高岸明川大演讲:我国国际传播恰逢其时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高岸明为川大学子讲授“国际传播”
“多元”、“包容”、“拥挤“、“可爱又可怕”……一则视频短片中,外国友人们用各种词汇形容自己眼中的中国,可是究竟该用怎样的形容词来修饰中国才显合适?以此为序曲,一场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为主题的讲座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研究生楼展开,演讲嘉宾为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高岸明。
高岸明副总编辑运用大量图文数据和传播案例,从推进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传播的不同阶段、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几个方面切入,介绍了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当下形势,鼓励在座同学积极投身到国际传播事业中。
我国国际传播发展恰逢其时
中国的和平崛起给现存的国际秩序带来冲击,这让中国聚焦了众多目光。同时,西方了解中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之一。“我们说我们要和平发展,世界老不信,”高岸明说,“要发展,就要有一个于我有利的环境。”然而,当下的国际舆论环境是由西方主流媒体掌控的。
高岸明讲到,西方媒体垄断了世界90%的新闻,从而可轻而易举地设置舆论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的国际传播事关国家信息主权的维护。他还分析了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五大压力,用数据与事实呈现出部分外国媒体在对华报道中的偏颇,也表明了中国作为有责任的大国展现的援助西非等国际形象需要合理传播。
国际传播要润物细无声
“你们看了正在热映的科幻片《星际穿越》吗?但是国外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优秀科幻小说《三体》,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它很好地传播出去。今天的中国日报第19版就报道了《三体》在美国的出版。”
“别人应该知道的事,并没有完全知道。”高岸明说。
针对如此现状,他认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三步走:将声音传出去,达到“入耳”的效果;对海外受众产生影响——“入脑”;成功影响并改变其对中国的错误看法——“入心”。同时,高岸明表示,国际传播的效果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难以一蹴而就。
国际传播人才:Being glocal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国日报》和几家兄弟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中国日报社的发展经历为参考,高岸明提到了国传人才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要求:Being glocal,掌握国情也了解海外文化,融会贯通;具有成为一专多能的“杂家”的潜质;具备多任务执行能力等。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真诚信仰、独立人格、承担责任、学会吃亏等。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来自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的同学分别问到了传播的中西式思维以及国内媒体对外国声音的传播,高岸明从《中国日报》的实践经验和“三个贴近”的要求给出了回应,回答博得了在座阵阵掌声。(记者 李渝 欧芫希)
热门推荐
更多>首届北京世界食品博览会在京举行
重庆“板栗妹妹”走红 夜市叫卖月入上万元
甘肃一大巴翻下路基后解体 已致2死多伤
哈萨克牧民在风吹雪中转场
北京华堂西直门店12月1日正式停业
女司机开车开睡着 跑车钻进清洁车尾部
唐山现最牛婚礼 李湘主持群星助阵豪车值2亿
乌鲁木齐遇大风黄沙侵袭 城市上空现两重天
挂车高速起火 19辆越野车付之一炬
白血病童年纪实:血液科里的小伙伴们
新疆风雪天气 阿勒泰现“幻日”景观
江西四兄弟回馈桑梓 捐3600万建72套别墅赠乡亲
山东滨州学院部分学生学术厅内集体打吊瓶
豪车司机醉酒当街大便扔交警
怀念曼德拉大型纪念活动暨长卷史诗油画《曼德拉》全球巡展北京站开幕
康定地震伤员颈骨股骨骨折 医护工作者用飞机顺利运往成都
郑州一工程烂尾 数百桥墩林立
大学退休教授校园内拍小清新婚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