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依存
5月24日至25日,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就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研讨。认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要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民族传统知识具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薛达元在报告中指出。他认为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以云南为例,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全省居住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信仰。许多社区位于较为偏远的地区,但是以拥有高度的物种多样性为特征,这些人群已经形成了特殊的知识和技术以使其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最为适应。
“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首先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需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益的知识、革新和实践,将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不断发扬光大。”薛达元说。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施传刚认为,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并于其他的文化形成对比,就会成为这一文化群体的成员认同的主要依归。最深刻的层面上,文化认同是每一个人自我定义最重要的内容和自身尊严最重要的依据。
“以云南摩梭民族文化为例,虽然如今摩梭人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后传统的村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生态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消失。摩梭语逐渐衰弱,走访制已发生质变,传统的家庭意识和家庭结构瓦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也在日益淡漠,在享受提高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摩梭人队自己的文化危机感也在日益加重。”施传刚举列说。
他还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比其他的文化还要脆弱得多,所以文化资源开发的受益主体只能是本民族成员,尽可能的全面保护民族文化并使其不断传承是每一代民族成员不可逃避的责任。
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在去年成功申遗后一直备受关注,如何做好哈尼梯田的开发与保护也成为论坛上专家讨论的问题。他们认为,必须确保生态系统不破坏,保护好哈尼梯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哈尼梯田得以持续耕耘,民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村寨保持古朴的传统风貌,森林和水系不被破坏,确保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持续性。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在对哈尼梯田的开发中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重视对传统农耕技术、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让哈尼梯田成为世界共享的人文景观。
(记者 李映青 薛丹)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 大雨袭来 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山东农民工火中救工友 全身被烧伤99% 美哈佛大学图书馆证实发现首本人皮书 皮肤来自女人背部 贵州剑河山洪爆发数百栋民房损毁
- 昆明1.2亿私人飞机开卖 云南富豪组团“看货” 四川:出租车违规变道撞上价值近千万劳斯莱斯(图) 中越边境广西防城港交警今起佩枪执勤 福州道路塌陷犹如“天坑” 重庆车展惊现“啦叭车” 周身装音响造形古怪 今夏西瓜很忙 加拿大艺术家用西瓜雕刻出惊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