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就业尴尬需多维度求解
今年大学毕业生多达727万,人数再度刷新高,继“最难就业季”后,“更难就业季”随之而来。某种意义上,就业难仿佛是紧箍在社会发展躯体上的魔咒,难以打破。
探求困局的成因,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有着必然的关联。但从就业格局来看,劳动力市场“用工荒”的存在或又表现出,就业难还是与该群体本身的特性有关系。有专家揭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症结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即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
人力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是造成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症结所在。而透过症结,我们既要看到人才机制上的缺陷,也应该看到生产结构的不足。
目前,经济结构停留在相对低端的层次,对应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的更多是生产性岗位,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工荒”频现,大学生却逃不出就业难。经济增长依赖于生产制造,产业工人、劳动力市场必然兴旺,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相对高端的就业群体,可以就业的岗位少,本身就注定了大学生就业低迷的景象。这是劳动力层次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带来的必然后果。此意义上,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来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岗位,提高层次需求,既是经济结构进阶的需要,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
此外,教育体制的滞后,人才培养结构的单一,也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传统的教育体系,忽略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数据表明,近些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可令人尴尬的是,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投入上还是体系建立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应对此问题,国家层面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也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然,个体能力和就业心态,也是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应该看到,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依然普遍存在。对自身能力缺乏明确的审视和正确的认知,很容易造成择业的迷茫。
面对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困局,当务之急,需要各种政策的倾斜,拓宽更多的渠道,来缓解就业难。但从长远来看,依然是要抓住制造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推进来实现根本性求解。(时言平)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 大雨袭来 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山东农民工火中救工友 全身被烧伤99% 美哈佛大学图书馆证实发现首本人皮书 皮肤来自女人背部 贵州剑河山洪爆发数百栋民房损毁
- 昆明1.2亿私人飞机开卖 云南富豪组团“看货” 四川:出租车违规变道撞上价值近千万劳斯莱斯(图) 中越边境广西防城港交警今起佩枪执勤 福州道路塌陷犹如“天坑” 重庆车展惊现“啦叭车” 周身装音响造形古怪 今夏西瓜很忙 加拿大艺术家用西瓜雕刻出惊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