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点赞“布鞋院士”也是以貌取人
近日,人人网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穿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作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4月23日《西安日报》)
如果不是中科院院士的头衔,加上其在定量遥感研究方面的巨大建树,“布鞋院士”跟普通的农村老头,恐怕并无多大差别,也不会引发广泛关注,自然也不会有“真名士自风流”的赞誉。再进一步,如果不是一系列被热炒的网络组图,恐怕没多少人知道李小文和他的事迹,他的装束与打扮也不会导致群情激动。
因为穿布鞋而让一个院士成为焦点,并成为众声一致的表扬对象,被冠以“扫地僧”的“美誉”,这或许是李小文之幸,却未必是社会之福。确切地说,作为一名院士,在公众场合下,出于礼仪的要求,其“不修边幅”其实缺少对他人必要的尊重,并不值得鼓励。但出于对个性的尊重,其打扮只要无伤公序良俗,也未免不可接受。问题在于,公众真正应当关注的,恰恰不在其外而应在其内。
假若换作另一个不知名的人,这样的装束可能不是获得赞誉而是厌恶,何以换一个种身份就截然相反?在现实中,名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明显,同一种行为却往往有着不同的评价。穷人吃点粗茶淡饭就被视为寒酸,而若是权贵则被视为品位;在装束上,普通人若是“光脚示人”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而若是名人则被视为有个性……“布鞋院士”在网络上走红,从根本上还是这种评价导向在发挥作用。
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讲求内涵,而讲求内涵就应体现必要的尊重,在标准上做到严格一致,不因个体的名气、地位和性别而有所不同。在国外,我们常常看到,人们的个性与自由往往受到严格的保护。反之在国内,以貌取人极为常见,对权利的歧视也相对普遍,比如职场招聘中的性别、年龄、身份歧视。更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社会还缺乏一种基本素养,那便是在向上赞美的同时,少了俯身向下的气度,并做到标准的一致性。
其实,对“布鞋院士”点赞过度也是以貌取人,这跟我们讽刺一些人形象不佳,在本质上并无不同。评价一个人是否高风亮节,不应停留在表面,如何不让标准因为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或许是“布鞋院士”受热捧带来的冷思考。
热门推荐
更多>-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 大雨袭来 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山东农民工火中救工友 全身被烧伤99% 美哈佛大学图书馆证实发现首本人皮书 皮肤来自女人背部 贵州剑河山洪爆发数百栋民房损毁
- 昆明1.2亿私人飞机开卖 云南富豪组团“看货” 四川:出租车违规变道撞上价值近千万劳斯莱斯(图) 中越边境广西防城港交警今起佩枪执勤 福州道路塌陷犹如“天坑” 重庆车展惊现“啦叭车” 周身装音响造形古怪 今夏西瓜很忙 加拿大艺术家用西瓜雕刻出惊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