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数中药陷“农药残留”危机 滥用农药成普遍现状

来源:央视网
2013-08-28 20:03:22

理性看待“残留门”

徐明觉得,他创建的基地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般在果实采摘一个月前尽量不打农药。如果非打不可,则要选择生物农药,但普通农户很难承担;他的基地拥有多名研究员,全程观察指导,而在国内多数GAP示范基地流于形式。

过半数中药陷“农药残留”危机 滥用农药成普遍现状

规范中药标准化进程将为中药材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证

对于中药农药残留,尽管“数据”不明朗,中南大学分子药物与治疗研究所所长徐明依然乐观,“这一切都是可控的。”

徐明向央视网记者举了两个例子:日本汉方原料的80%以上来自国外,他们采取原料种植到使用多环节的监控、溯源,保证药材原料的稳定性和可控行。如津村制药在吉林的人参基地,采取农场式管理,全部按日本的要求管理。钟纺制药采取的模式是,日方下订单,供应公司建立与农户的合作关系,追踪落实到个体、农户从而保证采购品种达到来源可知。

花旗参是美国的主产品,从种子到田间管理,直到等级加工、严格以协会认定的标准和规程进行种植和操作。欧盟则采取以有机和无公害为手段和控制方法保证采购天然植物原料的安全可靠。对基地认证、对采购检验,用标准控制基地的规范种植。

“规范中药标准化进程将为中药材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证,同时结合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检测,从种植到加工的各个环节,都加以严格质量控制,层层把关,确保中药材的高品质。”徐明说。

流通环节的农残把控则较难,“如果能够控制,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来限制恶意助长‘毒药’流通的企业,敦促企业自律。”

对此,绿色和平建议: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是政府、企业、农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整个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大企业的带头作用,绿色和平呼吁各大型中医药企业,从自身供应链的管理做起,改善产品无追溯和农药使用无监管的现状,并承诺:切实贯彻农药减量政策,设定具体可执行的时间表和数据评估监督机制;记录并公开供应链中的农药种类和使用量加强农药使用的指导和监管,确保高毒剧毒农药不在中药材上使用;建立并公开企业有关中药种植的农药减量机制,公示生态技术和机制方面的革新,包括公司自建基地的减量及对供应商的要求。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中药与西药是行驶在两个不同轨道上的火车,中药已经证明了它的疗效,但多年来出口的仍然是源药材,而频频曝光的海外中药材农药残留令中药信誉减低了。”徐明表示,“中药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走出国门,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药材的本质——相对恒定的成分和杜绝农药残留。”(记者曹晓波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