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困境呼唤标准化基地
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国产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最大障碍,是各国阻击中药进口的主要门槛
GAP是指“良好农业规范”。2001年,在当时国家药监局的推动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开始试行。这项覆盖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诸多环节的规范,旨在推动国内中药材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以及解决中药材行业的标准化问题。
中南大学分子药物与治疗研究所所长徐明介绍,到2011年为止事实上国家真正批准的不到51个品种,66个生产药材的基地,而中国大宗常用的中药材品种约有360个,按照这个速度,完成GAP需要60甚至70年的时间。
“并且GAP需要企业自主申报,并设有投资标准,而中药材跟农副产品一样,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单靠企业来做风险很大。”徐明说。
GAP中并不缺乏“规定”,比如在农药使用部分规定了“药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及“如必须施用农药时……应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第十六条)”;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及微生物限度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第四十二条)。
而在实际操作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和“最小有效剂量”的标准并无执行标准和评估指标,难免成为一纸空文,无法应用到中药种植的实践当中。
此外,在药材领域,我国中药材都是以中国药典为准。但中国药典就只是对黄芪、甘草两种中药材上三种农药,“滴滴涕”、“六六六”、五氯硝基苯有最大残留量的规定,而且这些药材标准还是整合了之前几个食品上农残标准制定的。
徐明认为,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国产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是各国阻击中药进口的主要门槛,国产中药材多数缺少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指标,没有可与国际接轨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及外源性毒素等检测标准,直接导致产品出口受阻;也因为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中药的误用、滥用既难免发生,结果进一步恶化了国产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为了系统研究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徐明创立了一家独立第三方中药有效成分检验检测机构,先后对20多种不同产地,不同种植方式的同类中药品种有效成分进行了系统比对分析。结果提示,多数药材的有效成分受产地和种植方式影响。而过度和不合理的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的滥用,是重金属、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研究结果,同时为了探索一条有效的中药标准化之路,2006年起徐明开始筹建1000亩韶山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科研攻关实现中药材种植的可控化、标准化和无污染或低污染,从而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
经过近八年的调查研究,徐明初步证实:同一产地,相近的种植方式,可以收获到有效成分相对稳定的中药材,适时、适量、合理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完全可以避免残留物超标。
这一示范基地模式,已影响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数十个中药种植基地,他们纷纷到韶山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取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