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中国日报
ENGLISH
首页  >   中国在线  >  本网专稿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向社会开放

2013-05-06 13:58 来源:中国日报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向社会开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外景。2013年3月18日,中国日报记者探访位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其室内主体工程和室外装饰工程、景观绿化、市政配套已竣工。预计今年5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记者 黄一鸣)

为了成长的纪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长赵开胜认为灾难暴露出自然最恶劣的一面,但同时也展现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自然可以令人毛骨悚然,”44岁的赵馆长说道,“有时,我们不能战胜它。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来面对它。” “所有居住在地震带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携手共度难关。”他说道,同时还指出,地震发生后,不论是应对的速度,还是援助的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却可以保护环境,与之和谐共存。”赵馆长说。

赵开胜十分荣幸能够担任博物馆的馆长。因协助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需要,他于2009年迁居至附近的绵竹市梓潼县,并且希望博物馆可以在地震纪念五周年的5月12日之前开放。“我的工作极富使命感,”他说,“我被分配到这一岗位上,但我对此非常高兴。”

赵馆长认为博物馆的建设传递出一种讯息。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帮助我们,献出他们的爱心。”他说道,“人与人之间应当互帮互助。”

纪念馆旁边是一个教育展览厅,展览展现了地震的科学原理以及应对地震的方法。赵馆长介绍说,纪念馆的作用在于纪念汶川大地震,为相关的研究和安全教育活动提供帮助。

“大地震教会我们许多事情,”他说道,“虽然它毁灭了许多东西,但也教会我们成长。它使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珍惜生命。”

此外,地震后,地方发展加速了。“三十年才能实现的发展只用五年便完成了,”他说,“这是因为大地震带来了许多投资,如果没有地震及随之而来的资金投入,我们就不可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建成现代化的道路和房屋,许多人都伸出了援手。”

毫无疑问,北川重建的羌族碉堡式的房屋,比大部分中国农村民居的质量都要好。“我们的发展达到了国际水平。”赵馆长说道。

但是,许多村民失去了他们的田地。 “地震毁坏了田地,村民们不得不进城打工,”他说,“但人们的生活变好了,情绪积极向上。”

(By Erik Nilsson ,黄志凌 及 曹欢 对本文有贡献)

实习编辑:李培
美军导弹驱逐舰抵达黑海旨在威慑俄罗斯 利比亚法庭开审卡扎菲政权高官
中国GDP增速放缓并不足惧 易纲:中国有信心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步步惊情》吴奇隆刘诗诗吻戏曝光 超模Freja Beha演绎2014春夏形象大片
是男人都爱她 斯嘉丽火辣身材秘籍 向经典致敬 五款大牌包的新创意

精彩热图

 
 

专题

为民之美、公正之美、清廉之美、奉献之美,谁是美基层法官

详细>>

春分一过,清明再来。清明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民族的慰藉和文化的传承。

详细>>

中国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正是“中国梦”努力飞翔的痕迹。

详细>>

新闻排行

“罚”了一年 红灯照闯 公主坟路口10分钟内105人闯红灯

详细>>

西安千人学写汉字“BIANG”

详细>>

黑龙江一旅客列车发生脱线事故 致15人受伤8趟列车停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