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十一——军事变革:和平发展的中国支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11-03 09:03:20
分享

战斗力转型,使我军的救灾护航更具效率

非传统安全威胁,一个在21世纪令许多国家和军队如芒在背的词汇。

从反击网络入侵,到应对恐怖袭击、抵御跨大洋海盗袭扰,再到信息化条件下的灾害救援,每一项都对军队的一体化作战能力、超远程联合行动能力、跨文化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品尝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甜头的中国军队,在运用所掌握的新型作战实力时,首先付诸实践的正是维护国家和世界非传统安全的正义事业。

“索马里”、“亚丁湾”,这两个几年前还很少有中国人关注的地名,连同“反海盗”、“编队护航”一道,成为亿万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语汇。

曾参加过护航任务的十八大代表、东海舰队福州舰舰长王宏民介绍,自2008年12月26日上午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以来,近4年时间里,已经先后派出12批护航编队交替执行任务,为我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船舶和人员保驾护航,为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中国海军第十二批护航编队中的导弹护卫舰“益阳”舰、“常州”舰,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以及特战队员数十名,任务官兵近800人正在护航途中。迄今为止,中国海军已4次为世界粮食计划署船舶护航。世界粮食计划署专门给护航编队发来电子邮件:“感谢中国海军为运送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船舶提供的周到服务。”

“在亚丁湾,高扬五星红旗的中国海军护航舰艇,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军队的一张亮丽名片。”王宏民代表说。

如果说护航行动是中国海军战斗力转型成就的一个缩影,那么在多次国内重大救灾行动中全军官兵的行动,就是整个中国军队军事变革、和平本色的一种展示。

说起这些行动,来自总参、总后、空军、陆军部队的多名十八大代表都表示,与传统上靠人力、靠单个军人拼搏、靠大规模地面行动进行的救灾行动相比,如今更多的依靠一体化行动、体系的力量和先进科技的威力,救灾的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并合作测定其整个基因组序列。该院研制的复方蒿甲醚,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中28年来仅有的3个专利药物之一,拯救了全球近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地方基础设施严重损坏,通信和调度极其困难。抗震救灾决策、指挥和行动急需情报信息支撑。此时,多种信息化、一体化作战平台投入救灾行动。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一号”终端机,实现了各点位之间、点位与指挥部之间的直线联络。第一条从震中地区发至救灾指挥部的信息,就是通过北斗来完成的。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仅32小时,空军就实施了第一波远程投送行动,将近100吨救援物资和数千名救援人员运送至震中地区。5架无人飞机也赶到震区,为救灾行动提供了清晰度高达2到3厘米的重要信息。

——空军、兰州军区、第二炮兵等单位还协同行动,迅速在灾区部署了先进雷达、导航装置和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确保了各军兵种在高原地区昼夜连续救援行动的顺畅进行。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备战为止战,操戈为息武”作为千年古训深入人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推进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军事文化传统,而且展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随着这支和平之师遏制战争能力的强劲增长,邪恶势力动辄以战争威胁中国人民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光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