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难得的暖阳照着大地。日前,当我们见到李尚飞时,他正在桑树地里帮乡亲们采摘桑叶。不停地起身和弯腰,采摘桑叶动作娴熟,找不到半点博士的书生气。
李尚飞,河南上蔡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是岩土工程专业博士。2017年,通过高端人才引进项目,至今在广西百色市住建局工作。2018年3月,派驻百色市德保县都安乡坡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李尚飞带领村民发展桑蚕产业,修建蓄水池、水渠等,改善人居环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短短一年时间,便让这个毫不起眼的贫困村大放异彩,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博士书记”,都说这个“博士书记”帮扶工作“三度”不简单。
发展产业“有深度”
德保县都安乡坡那村,全村共有贫困户210户789人,耕地面积多为旱地,产业薄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2018年3月,刚到村里,李尚飞就马不停蹄地和村“两委”班子走访了全村15个屯,将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遍。通过走访,李尚飞发现:村里的主要产业为桑蚕,全村共种植桑蚕800亩,但桑蚕给村里带来的效益却不乐观。
“第一年卖了7000元,去年就卖了5000元,虽然养得都差不多,但是收入却少了。”72岁的蚕农陆炳泽说。
经过走访调查,李尚飞意识到技术和模式是制约桑蚕产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为了提高种养技术,李尚飞积极与县里的科技局沟通联系,组织村里的蚕农积极参加桑蚕种养培训会。
“每次桑蚕专家来培训我都参加,学到了不少知识呢。”
经过多方联系,李尚飞了解到有个“科技特派员”项目,会有区里的桑蚕农业专家不定期到基层对蚕农进行指导,他便与县科技局取得联系,并在2018年6月,邀请到区里的科技特派员来到村里给蚕户们上了一课,讲解种桑养蚕的专业技术,教蚕农们如何科学养蚕。
虽然有了区里专家的指导,但如何能把这种指导长期化、专业化又成了一个大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尚飞到南宁市邕宁区种桑养蚕基地参观学习,看到基地“标准化蚕房建设+蚕茧深加工+旅游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很是动心。
“他们的蚕房建设标准化,要是咱们村也能建这样标准化的蚕房进行科学养蚕,那蚕农每年至少能增加30%的收入。”
但了解到一个标准化蚕房的建设需要上百万,当时李尚飞心里就凉了半截。有什么办法能使蚕房的建设标准化且预算降到最低呢?李尚飞一边与南宁市邕宁区蚕茧基地沟通学习,一边自己上网查询资料,听说隔壁隆桑镇建起符合当地实际的标准化蚕放,他又带着几名村干到隆桑镇参观学习,最后将一个蚕房的标准化建设预算降到了15-16万元一个。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土地流转,计划先建两个标准化蚕房,每个占地50亩,后期可以将标准化蚕房出租给致富能人,实现集体经济、蚕农、贫困户三方盈利。”对于下一步的计划,李尚飞有着自己的打算。
(庞革平 陈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