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国最大民间博物馆”引争议 被指山寨

作者:李茂君 来源:解放日报
2013-07-14 10:04:15

“文化产业”和“旅游名片”

二铺村这座民间博物馆,已是当地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在博物馆落成时,有致辞称:“冀宝斋博物馆,既是‘三年大变样’重点工程,也是‘九州之首’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示冀州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开创了冀州文化建设新的里程碑。它的开馆也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也将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九州之首’的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

“没有我们博物馆,你知道冀州吗?”王宗泉反问记者,“各级领导来衡水、来冀州,我们这都是必到之处。”

在王宗泉看来,这是件长面子的事。之前,二铺村的主要产业是暖气片和房地产,还有“小打小闹”、“不长久”的加工制造业,相比之下,“文化旅游项目才是铁饭碗”。

在这个富裕的村庄里,王宗泉一直是说一不二的“家长式人物”,该村的发展深深打上他个人烙印。

在一些人看来,王宗泉是位有眼光的人。

30年前,衡水湖西南角大堤外,原是冀州新老城区接合部处一块沉睡多年的荒滩,平常蒿草过膝、蛇行鼠窜;但王宗泉认为这是“风水宝地”,“如果把它建成一座供人们游玩赏景的去处,必有商机”。当时大部分人并不支持,质疑声集中于:农民建公园做什么?村里有厂子,为什么不用钱扩大再生产?

“钱分给你们马上就花了,建成个东西才长久受益。”王宗泉力排众议。

虽然一拖再拖,但项目还是实施了,1992年二铺村斥1200万元巨资开建公园,围绕竹林寺扩充景区,并定名为:灵秀山庄旅游景区。村子开始重点发展旅游业。景区如今已开放20年,并被评为河北省3A旅游景区、河北省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994年,王宗泉请来明星大腕,在灵秀山庄拍古装电视连续剧,宣传“文化软实力”,“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冀州悠久绵长的古老历史”。

同样为了“宣传当地文化”,比灵秀山庄更“大手笔”的,便是“冀宝斋”博物馆。

有人怀疑过此类民间博物馆的动机。收藏家马未都认为:“国内几乎各省市都有冀宝斋这样的山寨博物馆,且大部分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盖一个假博物馆,然后跟政府换土地资源。现在博物馆成为社会的香饽饽了,政府也不一定懂。而且越是假的博物馆,规模还越大。”对此,王宗泉笑言,冀宝斋不是“马未都说的那回事”:“我们村里自己的地,自己的资金,博物馆是集体资产。”

2010年冀宝斋博物馆落成时,已是冀州市区标志性建筑:通天大方柱挺拔到顶,外墙挂面全部是青灰色天然大理石。博物馆被纳入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以民间力量为市里的规划作出贡献,王宗泉受到当地的嘉奖。

运营博物馆并非他们当初想的那么顺利。纵然村里财力尚可,但是“这还是烧钱的玩意”:“我的月工资才1600元,讲解员刚100元,纵然这样年花销都得至少300万元。这是运转费,不包括任何收购瓷器的经费。市里补贴80万元,缺口都是村里掏钱。”王宗泉说。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民间博物馆应在河北省文物局做展品的登记,说明文物合法来源等。“冀宝斋博物馆没有在河北省文物局注册,没有手续,不是正式注册的博物馆,他们自己弄个牌子就招呼起来了。”

当地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调查期间,冀宝斋博物馆闭馆进行整顿,摘除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所有授予的牌子。

记者手记

不该只是个“娱乐事件”

不少人愤愤不平,认为此类博物馆“误导大众”,缺失了教育和科普意义;甚至,认为这是“文化被绑架”。

但绝大多数网民爱戏谑,看那些荒诞不经的藏品,不过为看个热闹,讽刺嘲笑一番“毁三观”,便“一笑而过”了。

而冀宝斋和当地政府,被舆论风暴搅得手忙脚乱:调查、闭馆、整顿。至于这间博物馆和这批“文物”以后怎么办?人们似乎并不太关心。

但民间博物馆,并不应该是网络段子般的娱乐消费品。

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535家,但没有登记注册有1000家左右。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数量占博物馆总量的20%。

无论是否注册,我们相信,不少民间博物馆的建馆初衷,并不“居心叵测”,更不是为了“搞笑”。正如我们也相信,有些博物馆的出现,并不是出于单纯的公益,而确实有种种“复杂”的目的。

冀宝斋这场风波,让更多人直视到了一些民间博物馆的乱象,也关注到了我国民办博物馆的现状。

上海市文管委地面文物处长谭玉峰告诉记者,很多“草根”博物馆,往往想找“婆家”也找不到,因此自发地“野蛮生长”。但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疏”而不可“堵”,“有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不宜上纲上线或者一棒子打死,民众指责外应给予包容,政府规制外还要支持与引导”。

“我们存在任何不足都愿意弥补改进。”邵宝明告诉记者,此前国家文物局前局长张文彬来视察时,曾给出他们“正规化”的建议,表示愿意搭线故宫专业人员为他们的藏品分类定级,冀宝斋对此充满期待。(记者李茂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