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香港禁运奶粉是双刃剑 情非得已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3-03-06 08:47:37
分享

大公报:香港禁运奶粉是双刃剑 情非得已

香港有关携带婴儿奶粉出境的新规例3月1日起实施,香港海关表示,当局加派200人在9个口岸执行这项新条例,截至当日下午2点,海关截获10宗违例个案,涉及53罐奶粉,拘捕10人。中新社发谭达明 摄

香港《大公报》5日刊文说,香港自3月1日正式实施《限制奶粉出境条例》,此举得到香港社会的普遍支持,但也违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也不利两地交流。但香港此举实在是不得已,香港面对的难处,应该获得内地同胞的体谅。

文章摘编如下:

香港特区推出的奶粉“禁运令”,意外地成为(两会)委员代表们其中一个讨论的话题。尽管该新策出台后实时收获成效,香港社会亦普遍表示支持,但一些批评却质疑,“奶粉不是白粉”,禁运有违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也不利两地交流。说实在,这些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内地家长的窘境也十分令人同情,但香港此举实在是不得已,家长买不到奶粉这种情况必须获得纠正。香港面对的难处,应该获得内地同胞的体谅。

或许是时间凑巧,特区政府“禁运令”出台即适逢两会开幕。由于来往香港与内地的游客众多,新策自然引起高度关注。尤其是一些经常到香港采购日用品的内地家长,对“最高五十万罚款、两年监禁”的罚则感到非常不理解。内地网络更有众多意气性言论,指责香港“被宠坏”、“太自私”。一时间,两地矛盾大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在两会开会期间,记者也不期然集中问起这个问题。

引起不满实非所愿

例如,“姚巨人”在被记者问及时感慨说:“从民众角度来说,互相谅解一下吧,谁家没有小孩。让负责的政府部门去处理,民众是无辜的,愿望很纯粹。”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记者会上表示,国务院高度重视内地奶粉问题,相信问题不用很长时间就能得到解决。被问到内地人到香港抢购奶粉,引起两地矛盾,陈竺说:“大家都是一家人。”港澳办副主任华建也表示,理解特区政府限制奶粉出境的做法,认为是特殊措施,又不认为会引起两地矛盾。而全国政协主席团成员刘长乐则表示,特区政府实施的限带奶粉出境措施,最高刑罚是监禁两年,是世界罕见,对内地民众造成很大心理伤害。

两会委员代表的意见尚算理性客观,但如果光看内地网络评论,站在内地家长的角度去看“禁运令”,可能会陷入一种极端观感。一道“禁运令”把香港推入“恶名”之境。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香港如此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一项禁令的出台,必然有其现实原因。正如公众所看到的,问题首先是源于香港出现严重的“奶粉荒”、家长要疲于奔命去买奶粉,而这个问题由2008年至今已延续多年未获彻底解决。当“市场之手”出现问题时,市民就推动政府去以行政手段响应本地居民的诉求。这一点在任何地区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更何况,问题涉及的是婴儿食物能否获得保障的问题。

而若仔细去看特区政府“禁运令”的细节,一些正常需求的内地家长并不会太受此令影响。例如,只是限制每人、每天不能带超过两罐的配方奶粉,并非“绝对禁止”。一般家长尤其是广深两地的家长,往来香港方便,只要多走一趟便可。而禁令主要针对的是水货客集团,加重其操作成本,减低其对香港零售市场正常供需的冲击。

审时度势调整政策

事实上,过去多年来特区政府也非没有尝试过其它可行的办法,例如多次“扫荡”上水火车站水货客集中的地区、加强与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沟通协调等,但总是难见其效。往往是海关与警方打击一次、暂缓一次,没多久问题又再恢复。正由于其它可行的办法不起作用,才迫使特区政府出此下策。毕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市民强烈的诉求不应熟视无睹,否则完全应被视为“失职”。

不可否认的是,“禁运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伤及自己。尤其是破坏了香港向来的自由港声誉,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内地居民的困惑。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利用,激化两地矛盾和冲突。出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感到担心。

一如香港一些评论所指出的,“禁运令”是非常时刻的非常之举,不应成为恒常措施。笔者也相信,随着内地奶粉监督的不断提升、供应的不断多元化,内地居民涌到香港购买奶粉的情况必然会逐步减少。特区政府必须因应时势的发展,以及客观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以免负面因素伤及香港长远利益。(文/沈薇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