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中国“千岁军”空降部队:有六大绝技

来源:环球网
2012-12-16 17:41:17
分享

以俄为师但保留本国特色

以“中国通”自诩的理查德·费舍尔强调,中国空降兵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俄罗斯的悉心指导,后者在打造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机械化空降部队方面,具有全球最丰富的经验,毕竟,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在冷战年代保持了数十万空降部队,并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和1979年突击阿富汗行动中大放异彩。最近10年间,中国积极吸收俄罗斯的经验,购买俄制空降武器装备;在上海合作组织出面协调下,中俄空降部队联合演习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这意味着俄空降兵的许多战术战法都会被逐步传授给中国同行。

《全球安全》网站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俄空降兵就寻求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随着2005年8月中俄在山东半岛举行“和平使命-2005”军演,这种关系达到了顶峰。此后,解放军派多名军官到俄马格洛夫高等空降兵指挥学校深造,那里是俄空降兵精英的摇篮,也是空降学说和作战理论发展的中心。文章援引军事专家的话说,“中国空降兵或许已找到一条捷径,力求达到俄罗斯同行的水平,而且,他们相信自己将更快地完成相同的进步过程”。

另一方面,中国在空降兵武器开发上保持了自身特色。2005年初,有消息称解放军一度考虑引进生产俄制BMD-2伞兵战车,但经过费用成本核算,最终放弃该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自行开发的ZLC-2000/ZBD-03系列伞兵战车,并以该底盘发展出多用途改型车,包括指挥车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中国伞兵战车保留了BMD-2原有的重要特性,例如“屈伸”式悬挂结构,但从外形上看更高更宽,可显著增加车内乘员的活动空间。曾有分析师担心,中国战车更大的外形轮廓和发动机前置布局可能导致其降落时重心不够稳定,增加了受损乃至无法战斗的几率,但从公开报道观察,这些担忧在实际运用中并未发生。

费舍尔揣测,中俄伞兵战车设计上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俄罗斯希望搭乘战车空降的官兵尽可能快地展开战斗,减少部队降落后遭敌方攻击的“时间窗口”,所以选择将发动机放在车体中后部,无形中严重压缩了车内伞兵的活动空间,人员乘坐的舒适度被毫不犹豫地忽视了。反而是中国工程师,明显希望车内乘员感觉更舒适,因此加大了车体轮廓,并将发动机前置,这或许表明中国空降兵意图驾驭战车执行更远距离的突袭任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