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应仅是“扫墓节” 可否像春晚那样办“清晚”

作者:张建松 来源:新华网
2011-04-02 14:56:19

清明不应仅是“扫墓节” 可否像春晚那样办“清晚”

4月1日,旅客在“台胞清明返乡专用通道”排队办理通关手续。随着清明节的临近,青岛流亭国际机场迎来台胞返乡祭扫小高峰,入境台湾旅客流量较平日增长约60%。青岛机场边检站专门为此开辟“台胞清明返乡专用通道”,安排懂闽南语的检查员成立“便民服务队”,并针对老年台胞较多的实际设立“温馨候检区”,为返乡台胞出入境通关提供方便。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4月5日,中华民族又将迎来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特殊“文化时间”——清明节。无论身处何地、离家多远,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蕴藏了一份清明追思情怀。专家指出,作为我国老百姓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充实完善现代“清明文化”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

作为历史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我国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不倦的选题,历朝历代颂咏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

“祖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清明节是中国文化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体现。”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刘晓峰副教授说。

历史上,清明节曾和寒食节连在一起。在唐代,人们是每到寒食上坟扫墓。从唐末五代发展到宋代,扫墓习俗开始改在清明。此后清明节扫墓祭祖逐渐定型,最后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兴衰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清明节真正的生命力,渊源于扫墓祭祖的习俗,渊源于中国人对于自己先人的追思和缅怀。”刘晓峰说。

他认为,清明节祭祖,其中蕴涵着我们民族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这一道德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清明节深层的文化蕴涵,决定了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决定了它在老百姓现实生活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