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 迈向未来——纪念中国互联网20周年
气象:互联网改变中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经过20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基础支撑,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格局和信息传播格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并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新气象。
——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信息和知识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升了土地、生产资料和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效能,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互联网深入应用于工业产品研发等一系列环节,通过信息交互和网络协同改变了生产、管理和销售方式,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在物流、商贸流通、金融行业的应用,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全面转型。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互联网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模式,成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开放特质使普通网民成为网络文化产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赋予网络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
——互联网推动了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有助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反馈,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升社会管理协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助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打造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源头治理、动态跟踪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交往和精神交往模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由于时空被最大化压缩,多种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可能。“互联网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多种免费应用的开发、相对低廉的接入费用以及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使得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的平台。互联网惠及百姓民生,在教育等领域,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享受更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如今,“数字化生存”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正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看似虚拟却又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热门推荐
更多>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23日—6月6日
上海虹桥火车站发生血腥斗殴
贵州仁怀茅台大桥及钟楼整体爆破成功
国内数位足球宝贝助威世界杯
雅安大妈高速路上的广场舞
北京颐和园迎来对公众开放100周年
世界麻将大师邀请赛 中国大妈PK洋妞
四川甘孜藏区文化旅游宣传周在京启动
大雨袭来 北京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山东农民工火中救工友 全身被烧伤99%
美哈佛大学图书馆证实发现首本人皮书 皮肤来自女人背部
贵州剑河山洪爆发数百栋民房损毁
昆明1.2亿私人飞机开卖 云南富豪组团“看货”
四川:出租车违规变道撞上价值近千万劳斯莱斯(图)
中越边境广西防城港交警今起佩枪执勤
福州道路塌陷犹如“天坑”
重庆车展惊现“啦叭车” 周身装音响造形古怪
今夏西瓜很忙 加拿大艺术家用西瓜雕刻出惊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