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让每一颗道德种子开花结果

作者:陈洪标 来源:光明网
2016-03-18 20:00:00

  学分 + 志愿服务:小阳光覆盖大土壤

  尽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心里都有一颗道德的种子,就看我们的德育教学如何入手,找到适合大学生的形式和途径。

  浙传把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率先在全国高校实行学分制,把志愿服务列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项目库,作为课堂实践环节的“必修课”之一。规定每次参与志愿服务计0.1学分,学期内不少于0.5学分。这种项目学分制的量化形式,就如一片小阳光,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引导的效果立竿见影,很快覆盖了志愿服务的所有土壤。目前全校现有7376名注册志愿者在91个志愿服务基地参与日常性的各种志愿服务。

  0.5学分成了志愿服务的大引擎,让很多大学生做志愿服务停不下来,其现实意义也完全超越了学分的层面。被评为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的刘慧琦大一时,参加过甘南支教,定期去福利院做义工,参加的志愿服务就有10多次,早已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但她一直乐于做志愿服务。她说这已成了一种习惯,每服务一次,心里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和刘慧琦一样,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的另一种时尚。2015年浙传新增注册志愿者2586名,占新生总人数3537的73%,另有注册的网络文明志愿者3328人,在网上引导学生勇担传媒社会责任,争当网络文明使者。2015学年的一个学期完成各类志愿服务、无偿献血、预防艾滋病等活动累计543项,超过2014年全学年志愿服务活动总和。其中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72108小时,人均6.54小时。

  讲堂 + 训练营:小共享成就大提升

  2015年12月1日,全国道德模范孔胜东踏进了浙传校园,给大学生平静地讲诉29年来义务修车的事迹。等到了对话环节,他竟然被这些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感动。他很认真地给孩子们一一回答,而且还推心置腹地传授自己的生活经验:“只要做热爱的事情,不管多累多难,都会很快乐的。”

  文创学院13级公共关系1班徐秉毅从被孔师傅的奉献精神感动中,还得到了另一份收获:“无论做志愿服务,还是学习,包括以后走向社会工作了,都要从小事做起,做好它,一直坚持下去,什么事就都能做好。为人处事也是一样道理。”

  学校开设的“道德讲堂”,至今已先后邀请了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等20位先进人物走进讲堂,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能一直这么做?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心灵对话,在真诚的交流中,感受道德的本质。

  文化创意学院是道德讲堂主要承办的二级学院之一,该院党总支副书记林鸿志告诉记者,为了让“道德讲堂”产生吸附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邀请道德模范、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人物、公益组织负责人等四类先进人物,共享他们的事迹,把他们的精神作为道德模范的种子,播种到大学生的心田,树立道德模范的参照和标杆,达到“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效果,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这是“道德讲堂”的“正餐”,学生共享了之后,还会送上一道道“甜品”: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背一句格言、送一份吉祥。这些“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了更适合学生共享的口味,从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特长和所学专业,让学生参与选择或制作“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自觉地踏进“道德讲堂”。

  而文学院组建的“道德训练营”,借鉴国内外道德敏感性训练程序,对大学生开展日常的道德训练。先后组织开展了十多场道德主题的辩论会、思辨会,如新闻道德与新闻价值哪个更重要?互助精神比竞争精神重要吗?通过分析一个个活生生的道德事件和案例来剖析人性的善与恶、良心的好与坏、底线的失与守,并对当代道德认同危机进行全面的反思,以期达到对学员内心的震撼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创设道德事件情境,让学员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验情感。如通过创设情境来讨论坐公交车给不给老人让座?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让学员在体验中产生共鸣,提升道德认同。

  另外,通过道德读书会、校外的10个道德实践服务站等进行多种形式的道德认知、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道德实践能力训练。至今,已有500余名学员进行近1500余小时的训练活动。参加道德训练和实践服务活动,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必修课目”。

  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潘红霞对505名学员进行跟踪研究发现,通过二年来的道德训练,与训练前的数据测试相比,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在外显的特征上有所提升,道德敏感性显著提高。另外,道德动机也在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志愿服务动机中责任动机显著提高。这表明了道德训练的有效性。

  道德讲堂和训练营通过丰富多彩的共享活动、训练项目和实践,让大学生从中切身感受道德的力量,提升道德认同、社会责任,让道德成为大学生一种自觉行为,一种集体的脚步。2015年11月19日,校官微发了一条微信:《爱心传递:别让这个20岁的生命凋零》,一天时间,就收到捐款36万余元,5天时间共收师生和社会各界捐款61万余元,解决了继续教育学院学生马玉婧的巨额医疗费,其中参与捐款的大学生多达59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