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让每一颗道德种子开花结果

作者:陈洪标 来源:光明网
2016-03-18 20:00:00

  让每一颗道德种子开花结果

  ——浙江传媒学院探索大学生德育教学新模式

  作者:陈洪标

  【大学生的德育教学不应是空洞乏味的,而应看得见摸得着,应充满创意,能激励人吸引人,又让人乐于接受,并且是可持续的。因为每一位大学生的心里都埋着一颗道德的种子,只要给它一点小阳光,就能覆盖大片土壤,给它经历一些小风雨,就能生根发芽,开出激情四射的青春之花。

  浙江传媒学院的做法是以大学生乐于参加的志愿服务作为德育小土壤,率先在全国高校探索学分制,发挥其激励作用,通过道德讲堂、道德训练营、雷锋服务公司等一系列多形式多渠道的共享平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认知水平,并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走上社会接受训练和考验,通过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学生乐于接受,实效明显并可持续的德育体系。】

  今年2月底,浙江传媒学院2015届两位学生的两部毕业作品先后入围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和欧洲最大的短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浙江传媒学院特色教学培养的优秀人才已形成了较好的口碑,深受社会欢迎。今年艺术类专业报考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生多达9万余人,占全国传媒艺术类高校的前列。2015年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1%,签约率为80.8%。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排名、就业满意率、创业率、升学率和初次就业起薪等名列江省高校前列。

  除了专业技能和媒介素养之外,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已成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的另一标签。

  “始终把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作为首要任务,从而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是我校作为培养传媒影视人才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彭少健说,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套学生乐于接受,实效明显并可持续的德育体系。

  责任 + 自我约束:小细节彰显大担当

  世界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虽已远去,但留给浙传大三学生闫鑫的感动却终生难忘。

  2015年12月15日,这天晚上她和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3级礼仪1班的同学张惠萌接到通知,到乌镇西栅景区咸宁桥站点做引导服务。当她远远看到是国家主席习近平陪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夜游乌镇时,激动的抓住了同学的手几乎要叫出声,也就在几秒之间,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马上松开了手,很自然地双手放在身前笑迎国家领导人。

  作为大会的志愿者,每一秒都会碰到惊喜,但每一个惊喜的到来都伴随着一份责任。设计艺术学院14级视觉传达设计1班的大二学生刘慧琦,站在零下二摄氏度的寒风中,每一次看到心仪的名人大咖从远处走来,是多么想冲上去请他们签名合影,但身负的职责让她收住了脚步,看着擦肩而过的背影,只能在心里尖叫。她说:“这绝对是一种煎熬,一种考验,更是一种自我挑战,比寒风中的坚守,更让人纠结。”

  带队老师王杨禾佳也为这帮孩子身上表现出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所感动。她说,尽管都是一些小细节,却彰显了大担当。那几天气温基本都在零下,为了保证志愿者统一外型,不能带围巾手套,不能穿厚大衣,很多志愿者脸都冻紫了,也没有一句怨言和要求。有的学生在第一次去乌镇景区踩点,就被冻感冒了,后面三天的彩排演练硬是一天也没落下,大会期间一站就是大半天,又冷又累,仍然面带微笑热情服务。

  因为这份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204名浙传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素养成了大会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外主流媒体的另一个聚焦对象,正因为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以及各方的表扬。其中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的评价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饱满的工作状态和出色的志愿服务。盛会之后浙传受到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表彰,荣获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0名师生被评为“先进个人”。

  近年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杭州国际动漫节、国际马拉松等一个个大型活动中,都有浙传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主办方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3月7日,2016年二十国集团中国峰会会场志愿者初试。浙传报名学生多达1600人,接近招募人数的七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