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互联网+”引发生产关系大变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无疑无比光明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被国际金融及产业等垄断资本所占有和主导,它们主导并规制着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在通往“互联网+”这一生产工具大变革的路途中,不仅不同的国家、民族和阶级有着不同的合作、竞争直至较量,而且不同的国际金融、产业等垄断资本之间同样有着不同的合作、竞争直至较量。
互联网无国界,但互联网企业有“国籍”。就是一国之间的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本身也在十分激烈地厮杀着。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既是新的生产力孕育和壮大的“摇篮”,也是金融衍生品滋生和洗劫的“乐园”。“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的泛滥,使得金融垄断资本首先在美国不仅不是为物质商品生产服务,反而不断吞食工商业资本,使得美国逐步失去物质商品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它还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权,进一步吞食世界工商业资本,从而在美国与全球范围内酿就失业的加剧和各国有效需求的衰减。
经济全球化不是始于今天,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宣布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开始。新一轮的全球化,始于苏联亡党亡国之后。这与“互联网+”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登上全球舞台几乎同步。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且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开始品尝美国主导的“互联网+”的苦头,即使美国统治者自身也在嘟囔着“互联网+”带来的诸多“麻烦”: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的上升,全球“恐怖主义”和所谓“恐怖主义”的增多,国家和私人信息受到惊人的攻掠,发达国家的孤立主义和不少国家的民族主义、反移民情绪的急遽上升等等,这些似乎已成为全球需要共同治理的“新的公共安全领域”。有的学者甚至判定:“全世界已进入‘去全球化时期’”;“在2013年,最富裕的国家比2009年多采取了23%的保护主义措施”;“互联网的自由度正在降低,许多政府给本国互联网筑起了围墙”;“去全球化时期过后,世界最终都会恢复正常,但有时要到发生全球冲突(如二战)之后”;“历史表明,当前这样的去全球化时期可能会产生持续数十年的影响”。([美]乔舒亚·科兰齐克:《大规模的去全球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网站2015年2月1日)
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就是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不断交替中曲折前进的。我们十分清醒地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的发挥还有一定的潜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的合作、竞争、较量还在进行之中;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角度讲,“互联网+”与反“互联网+”的合作、竞争、较量也在进行之中。但是,“互联网+”这一生产工具的大发展必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基本矛盾会更加尖锐,并与现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大冲突,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一定变革甚至大变革。这种变革在未来一些年内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实质上的“小变革”,就是说,国际垄断资本“割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较大的调整,为绝大多数穷人让利,这可以延缓资本主义的生命,罗斯福新政的本质之一就是如此。二是实质上的“不变革”,即国际垄断资本不作让步,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被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穷人所变革,世界左翼和社会主义思潮乃至运动将较快地有较大的复兴。国际垄断资本无论是“小变革”还是“不变革”,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必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互联网还会使先进的革命理论的传播变得如同国际金融资本通过互联网掠夺别国和他人财富一样便捷和迅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高度评价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在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中的作用。他们说:“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会使当今工人阶级的联合几个月或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就可以达到。特定条件下的“蝴蝶效应”足以使整个地球卷起“当惊世界殊”的风暴。
当然,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帝国主义在全球经济政治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它们也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我们还可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对苏联的演变中,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和办法。其中,它们运用广播电台以及电视、报刊发挥了独特、重要的作用,比如,用许多虚假和错误信息对苏联人民反复灌输,并使许多人深信不疑。但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新式媒体,它的最大特点不仅是速度快、容量大,而且显然更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信息发布者发布了虚假信息和错误东西,知情者就有可能对此立即进行揭露和反驳。这种双向互动,恰恰是单向灌输的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其他媒体所缺乏的。毫无疑问,对于这些揭露和反驳,世界文化霸权主义的发布者固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控制,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段时日内取得成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说,由于互联网的诞生,世界文化霸权者企图运用互联网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蚀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遇到了极大的障碍。当然,互联网上各种观点都有,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辟了坦途。人们在争鸣中可以比较、鉴别、提高,这对提高世界各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有极大的好处。从局部和短时段看,互联网有着很多弊端;但从长远、根本上讲,互联网这一崭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有可能会使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使得全球各地零散的“社会主义复兴的幽灵”长上在全球迅速传播和集聚的翅膀,这无疑有助于极大地推动全球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反抗与斗争由自在转为自为,并进一步更加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确或错误的理论都是自在,都是古今中外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特定代表人物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同的把握与不同的表述,而人们的认识才是自为。人们不被正确的理论所说服和掌握,就必然会被错误的理论所说服和掌握;不把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然把错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们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人们的错误思想如何才能被抛开?也只能通过社会实践。人们实践的结果,一个是成功,一个是失败。而失败,则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绝不是为苦难和灾难本身唱赞歌,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屡屡失利,就没有后来的遵义会议。人们不仅需要正面说教,反面教材的作用往往比正面教材来得更为刻骨铭心。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通往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道路上,苏联亡党亡国的灾难令人警醒,我们也会牢记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的警世恒言。真正的共产党人正是在各种灾难中汲取深刻的教训而不断成长的。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无疑是艰难曲折的,但前途也无比光明。(作者:李慎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