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首个“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今年收官
千余家医疗机构可手机结账
11月1日,在2017中国医院院长“改善医疗服务”论坛上,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该机构在对全国136家医院调研后发现,门诊患者满意度/认同度得分为86.03分,住院患者满意度/认同度得分为92.81分。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旨在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2017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迈入收官之年。
诊室付费结算 患者不用跑腿
11月2日上午10点半,昆明市民李洋按照手机APP上预约的就诊时间,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做孕期产检。进入门诊大厅,李洋径直来到一台自助机前,刷就诊卡进行“签到”,并打印上次就诊时做的唐氏筛查报告。
遗传诊断中心医生李倩为其分析了唐氏筛查结果,并建议李洋在孕期22至24周之间做一次系统胎儿B超检查。李倩在电脑上点了几下,又将李洋的就诊卡在POS机一刷,B超便缴费成功,整个预约时间不超过10秒钟。
在诊室里摆放POS机,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半年前推行“诊间结算”的创新举措,病人在就诊时,无论是预约检查还是开单拿药,都可以在诊室里直接缴费,免去了去窗口跑腿排队的麻烦。
不仅门诊患者方便了,住院患者也可以在护士站直接办理入院和出院手续。
“真是想不到,两三分钟就办好了住院手续。以前要先拿着门诊医生开的入院证,到住院科室批准床位,再到收费窗口去排队缴费,有时花上半天工夫才能办完。现在只需要凭借手机短信通知,直接到病房外的护士站缴费入院。”53岁的黄兴武这次来住院,惊讶地发现住院流程有了大变化。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说:“以前有的医生的确不理解,认为自己是给人看病的,怎么能成了收费员?但实施后,医生们发现自己多花一分钟,能给病人省去几小时的奔波,自然就理解了。”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1378家医疗机构提供移动支付的方式进行结算,较2015年增加了710余家,更多患者从中受益,减少了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
预约就诊时间准确到分钟
在由人民网主办,人民健康网、国药励展、昆明市卫计委承办的2017中国医院院长“改善医疗服务”论坛上,各地医院纷纷介绍了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新成果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举措。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预约服务时间准确到分钟,门诊预约率达90%;
在广东,41家医院启动“非急诊实名预约诊疗”试点,有效遏制倒卖号源现象;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增设伤口造口护理、血液净化护理等8项专科护理服务,方便患者复诊及随访;
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诊治模式已由住院延伸到门诊,先后成立胰腺疾病、胸部疑难病、垂体瘤等近10个疑难病会诊中心,汇聚多科专家为疑难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病人一次挂号可以见到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
北京儿童医院牵头组建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以“全国儿科是一家”为宗旨,联合全国主要省级儿童医院,通过集团成员之间“专家、临床、科研、教育、管理、预防”六个共享,建设远程会诊中心,满足各地疑难病患者的诊治需求,实现“病人不动,专家移动”……
三年来,全国各地医院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付诸行动,取得了扎实成效,给患者带去更优质贴心的服务。
以信息技术破解看病难
基于对16万余医患的调查,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还发现,在门诊患者挂号方式构成方面,20.1%通过网络预约挂号方式就诊,65.7%通过窗口挂号就诊,前者满意度高于后者。在患者选择医院进行就诊的主要考虑因素中,门诊方面的技术水平高、医院声誉好排名高、就近方便成为主要考虑因素;住院方面的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设备先进成为主要考虑因素。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在2017中国医院院长“改善医疗服务”论坛上表示,2018—2020年,要实施第二个“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将行之有效、广泛适用的措施固化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破解看病就医难题,加快推广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等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在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就诊卡和诊疗信息共享,全面推进医疗便民惠民服务。(王宇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