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千万资产,从以养牛为主到如今种养加循环利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一牛独大到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特色餐饮多业并举,他以奋斗者的姿态激情演绎了一个“现代牛倌”的创业财富传奇,成为众多农村青年的励志典范。
在崆峒区花所乡光明村,天源农牧公司总经理郭凯无疑是村民眼里的牛人。这些年,他不但养牛养出了名堂,还帮好多养牛户赚到了真金白银,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牛大帮”。
1996年高考落榜后,郭凯带着遗憾黯然回乡。看着乡亲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薄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郭凯很矛盾也很纠结。贫困,让他来不及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挫折疗伤。白天,他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他开始思考如何尽快让家里困顿的日子好起来,让乡亲们早点富起来。
通过深入调查,郭凯发现养牛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为了梦想早日实现,他一边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一边自费到宁夏、青海等地学习养牛技术,主动向畜牧专家悉心请教,较为系统地掌握了肉牛生理、良种繁育等方面专业知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3年8月,适逢崆峒区实施世行畜牧贷款综合开发和国家秸秆养牛示范项目。他借助政策东风,多方筹集资金75万元,建成了占地20亩的千头肉牛养殖小区,至2009年底已累计出栏肉牛3000多头,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利税200多万元。2012年,天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顺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郭凯也成了闻名泾河两岸的“养牛状元”。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堆积成山的牛粪成了郭凯最头疼的事,处理起来费时费力不说,还污染养殖区周边环境。2013年,通过积极争取,郭凯在全区规模化养殖小区中率先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项目,建成了1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生产线,生产的“天源宝”生物有机肥通过“订单”销往市内各县区,年销售额达到370多万元。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2014年,郭凯又投资建设了总占地500亩天源生态农业园。目前,园区已建成农耕民俗文化长廊、垂钓区、烧烤区、儿童乐园、婚纱摄影基地等旅游配套设施,生态餐厅的建成,实现了绿色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就地转化增值,一经试营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今年上半年,园区餐厅月营业额一直稳居30万元。
在同龄人和周围群众看来,头项全国农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光环,郭凯早已跻身成功人士之列。可是,这些年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是让大伙都富起来。
今年7月,光明村养牛大户张团平又稳赚了一把:7头牛卖了9.7万元。2006年,因为妻子患病需要照顾,在新疆打工多年的张团平回到了平凉。妻子治病要用钱,孩子上学要花钱,靠种粮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要挣钱还得另想法子。在郭凯的动员下,张团平开始养牛。“养牛11年棚里从来没有少过20头,最多的时候养过32头,那是2014年郭凯用他的公司作抵押,帮我争取到了建行农耕文明15万元的低息贷款,扶持扩大养殖规模,让我彻底翻了身。不到4年时间,我先后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还盖了一院新房,50万元花销都是养牛挣的,说起来我还真得感谢人家郭总!”提起养牛致富的经历,张团平自豪中带着感慨。
史红艳是村里一名年轻党员,今年1月当选为村委会委员。两个月前,她成为天源生态餐厅的一名服务员。“多亏郭总关照,像我这样的留守妇女也可以家门口上班了,以前呆在家里,农忙种庄稼,平时看孩子,时间宽裕,人也懒散惯了。现在有了份工作,一下感觉生活充实了,也有奋斗目标了。更重要的是手里有了钱,走娘家想尽份孝心给老人买件衣服也有能力了!”面对记者采访,这个心直口快的农家妇女爽朗地说。
今年五一前夕,朱文玉在园区餐厅做起了配菜师,妻子朱燕红安排在游乐园负责保洁工作。朱文玉告诉记者,父亲朱喜前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只能靠自学补鞋的手艺,集日到街道出摊挣些零钱来支付家里的日常开销。因为没有别的经济来源,他家如今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过段时间我的职称评下来,工资还会往上涨,只要我们两口子好好干,再过一两年也能脱贫!”朱文玉语气中透着坚定。
在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中,崆峒区花所乡注重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采取“引导党员致富能人办企业建基地、支部+公司带农户”模式,通过设岗定责、结对帮扶、支部书记帮带党员创业致富、党员带群众就业增收,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融合。在郭凯的帮带下,2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先后领办千头肉牛养殖小区4个、产业化设施蔬菜基地6处3200亩,带动周边210户群众参与牛、果、菜、劳务产业发展,就地输转、稳定解决就业120人,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