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谈创作心得 虚构、非虚构都是真实的表达

作者:王琳 来源:北京晨报
2017-10-25 09:06:39

原标题:梁鸿、付秀莹探讨“乡土经验的两种表达方式” 虚构、非虚构都是真实的表达

北京晨报讯(记者王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乡土尤其是农村以及农民的书写为文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样式,并出现了诸多的流派。进入新世纪以来,仍有一些年轻作家坚持在乡土中扎根,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第二届十月文学月“乡土经验的两种表达方式”论坛现场,梁鸿、付秀莹两位当代女作家对谈了她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二人笔下的故乡,一个用非虚构的手法,一个走虚构的路线,但都是她们内心关于乡村的真实的表达。

两位作家对谈的文本对象是梁鸿的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和付秀莹长篇小说《陌上》。梁鸿称自己看完《陌上》觉得挺幸福,整体感觉小说中的乡村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有点琐碎又有点温馨,是非常久远的存在。“但我写梁庄就是让大家看到更粗粝的乡村,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关于农民工的故事,我愿意在我的村庄用我的眼光把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存状况呈现给大家。”梁鸿的非虚构笔法让付秀莹直呼“太痛了”,“有时候我不大忍心碰触的一些坚硬的东西,我会留白。我写到了老莲婶子最后走向她的绝路,《中国在梁庄》里面也有这样内容,写乡村里面孝与不孝,让我感觉特别触目惊心。”

付秀莹认为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只要通过自己的构建和方式进入乡村生活的内部,进入它的机理,就可能帮助读者发现一些东西。梁鸿也总结称,乡土经验不是两种表达,而是无数个表达,所以不管是非虚构还是虚构,都只是表述的不一样,“你面对这种生活的时候所选取方式的不一样,其实跟你所看到的东西是同样真实的,所以我经常说所谓的虚构,其实它仍然是真实的表达,只不过更加飞扬,更愿意聚合某些东西。非虚构可能要把那些飞扬的东西去除掉,只能朝地下看,只能朝地面看,地面的东西怎样挖掘得更深更远,怎样看到生活内部更深远的所谓的真相,这是非虚构的任务。”

推荐